恒逸锦纶6专用消光剂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替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奖;无锑环保聚酯及纤维产品攻克涤纶化纤产业催化剂重金属锑源头污染问题,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恒远新材料以AI工业智能化搭配具身机器人实现产业降本增效……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正让科创和产创在衙前这片产业沃土上实现深度融合。
在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衙前镇的恒逸集团、恒远新材料两家企业登台亮相,成为全区少数拥有“双企业代表”的镇街。化纤纺织是衙前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衙前通过全链条发力、多维度赋能,加速引领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全力打造纤维新材料产业新高地,为科创与产创的融合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新,是瞄准产业高端化。2022年,行业龙头恒逸组建了以产业链创新联合模式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恒逸全球创新中心,以恒逸研究院为依托,构建了完整的“产、学、研、用”融合体系,抓住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机遇,成为推动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引擎”。
“恒逸研发团队现有1100人,硕博学位占比超过30%,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恒逸研究院科研与资产管理部经理张庆喜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才,目前,恒逸已经形成了人才、技术和创新成果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3年时间,恒逸集团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比如,恒逸集团攻克涤纶化纤产业催化剂重金属锑源头污染问题,牵头制定行业标准4项,推出了“逸泰康”无锑环保聚酯及纤维产品,为化纤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再如,恒逸研发的锦纶6专用消光剂产品,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替代,不仅达成液态二氧化钛的连续高效生产,更带动国内消光锦纶6产业链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化纤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衙前产业活力的迸发,还源自数字转型,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跨界破圈。衙前打出“内生裂变+招商引资+数转智改+小升规”组合拳,着力营造分层创新氛围,推动头部企业攻坚重点难点问题,支持腰部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与工艺革新,引导中小企业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浙江恒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衙前新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正积极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化纤纺织车间的落地实践。该企业以AI工业智能化应用为基础,创新研发中转仓、运输机器人、具身挂丝机器人等新型工业机器人,依托具身机器人及其配备的高感知、高灵敏传感器系统,进一步实现实时、精准的任务响应、高精匹配和快速挂丝,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以具体应用为例,我们的运输机器人可在复杂环境下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停位精度达±20mm。具身智能上丝机器人3D视觉识别率达99.9%以上,挂装定位误差≤0.3mm,能在25秒内完成上丝任务。”恒远新材料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AI工业智能化+具身机器人”的解决方案,企业实现了单个车间上丝工种人力成本下降50%,原丝初始质量达到零损伤,全季节开机率可维持在99%以上。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接下来,衙前镇将继续以“腾笼换鸟”为抓手,在产业升级中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产业空间有机更新,进一步释放全域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完整细分产业链的集群优势,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推动科创和产创在衙前深度融合。(靳林杰 韩杰 周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