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3/2025-78443 | 成文日期 | 2025-09-01 |
发布机构 |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 主题分类 | 宏观经济 |
文号 | 有效性 |
朱月军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加大对杭州萧山企业支持力度的提案》(第23号)已收悉。经我局主办,区助企服务专班、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组织部(人才办)协办,现答复如下:
一、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
萧山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关于“三大攻坚”行动的工作部署,为优化营商环境、破除企业发展障碍,2023年我区成立助企服务专班,并推出一揽子政策体系。一是推出助企政策体系。细化迭代用好助企服务“二十条”,全面优化存量政策,将“二十条”作为萧山助企总抓手。二是建立“助企陪跑员”制度。从经济职能部门和镇街、平台中选派年轻干部担任“助企陪跑员”,建立“陪跑档案”,陪伴拟上市企业“跑上市”,专精特新企业“跑长大”,内生裂变企业“跑落地”,培育升规企业“跑入库”,科技型企业“跑腾飞”。三是加强政企沟通与协作。2024年,区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7场政企恳谈会、先后开展20场产业链对接会,及时回应企业诉求。2024年,萧山共收集涉企问题553个,解决501个,问题解决率达91%。四是创新争先创优考核体系。2025年萧山区建立争先创优“流动红旗”活动的实施方案,主要围绕工业企业拟升规完成情况、服务业企业升规情况、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情况、涉企问题协调推进情况以及助企工作优秀案例形成等进行综合评价。
二、资金扶持,激活产业动能
我区近三年每年安排企业扶持专项资金超40亿元,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收益和发展动力。一是设立扶持专项政策。2025新出台《关于萧山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政策意见》(萧委〔2025〕5号)、《萧山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萧经信发〔2025〕9号)、《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坚持科创引领赋能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萧科〔2025〕4号)等政策,围绕“科创引领、智造变革、人才驱动、青年聚力”四大方向,分别由萧山区经信局、投促局、发改局等16个部门落实,政策条款超百条,如:对于开展研发项目的企业,最高按照企业实际研发投入的30%进行补助。二是实现政策灵活调整。政策体系围绕企业所需,在整体预算偏紧的情况下,我们持续“加码”,一方面,结合产业新形势出台,我们针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出台专项政策。另一方面,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如在企业升规奖励中,金额从10万元万提高到20万元万,上规后连续3年保持在规的再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工业设备投资补助中,首次将变压器等配电设备纳入补助范围;在数字化改造补助中,对达到数改2.0水平的企业,轻量化产品应用补助从5万元万提高至8万元万。三是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将区级财政保障的兑付类政策,全部纳入政策申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同时对现有政策进行“颗粒化拆解”,生成结构化政策知识图谱,并将政策内容全量发布至“萧伙伴”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一站归集、一站发布。对于区级财政保障的兑付类政策,全部纳入政策申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纳管,推动前端申报-部门审核-财政兑付的“三色”预警。
三、多措并举,共建品质空间
一是规划先行,打造成片专业高地。萧山作为传统工业强区,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挖掘更新潜力,在更新过程中先行制定更新模式、产业定位,助力平台更新有的放矢、更具成效,如临空经济示范区结合“一园一主业”有关要求,实体设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两大专业化工业产业园,赋能临空产业链精准招引行动及内生裂变培育行动。二是因地制宜,实施集体用地盘活。在产业平台更新过程中,通过政策创新、模式更新有效打通要素稀缺、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如衙前镇针对辖区内功能区工业用地储备量不足、集体经济较弱的双重困境,试点集体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与东南网架、区环投集团等开展合作打造产业园区,实现村民增收和平台形象提升的双赢。三是多方合力,夯实基础配套建设。一方面,持续开展综合交通“补链强链”行动,加大重大交通项目投入力度,着力疏通交通拥堵路段。如地铁四期(萧山段)全面施工,临浦快速路先行工程、彩虹快速路东延工程(一期)、保税大道南伸、义大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另一方面,稳步扩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区已完成5G基站6347个,同时谋划实施《新一轮电等发展三年行动(2026-2028年)》,力争新投运1座500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
四、引育结合,推进产才融合
一是政策引才聚智。出台新一轮萧山区创新创业团队“5213”项目扶持政策,遴选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人才。结合“青年向往之城”打造,对来萧山企业求职和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周免费住,半年优惠住,三年补贴住”保障。并在高层次人子女入学方面,人才可按分类享受相对就近原则安排入(转)学(园)。二是高校育才强能。深化“编制在高校、科研(或落户)在平台、转化在企业”人才引育模式,畅通人才有序流动。支持科创平台选派专家团队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以派才驻企的形式实现人才与产业融合贯通。同时依托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为本土企业提供技改服务。近三年累计培养17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99%以上,就业对口率达85.95%,留本地率(留杭)96.59%,59.7%。三是产才结合增效。紧扣重点产业导向,建立多个行业的重点企业库,全面关注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强化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支撑作用,发挥“产业人才地图”AI精准引才作用,每年为工业企业推荐省级以上领军人才不少于30人,培育市级以上卓越工程师不少于50人。针对企业的人才申报需求,点对点精准指导申报,主动靠前服务,切实提升政策覆盖面和兑现效率。
五、细分领域,创新特色服务
一是打造“一事联办”窗口服务。全面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类事服务。优化我区一类事改革事项,加强“一事联办”窗口建设,做好窗口专员培训工作,优化“信用修复”帮办服务。针对重点企业,确立“一对一”服务联络员,加大精准服务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政企携手、同向发力。二是开展线上平台服务。通过“杭州e融”线上融资平台、萧山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青年萧山”数字化服务平台、产业人才地图等载体,整合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实现政策主动“上门”、服务分类配套、融资效率提高和人才精准对接。三是创新开展特色服务。(1)开展“家门口的订单”对接会。按照“企业提需求、政府链产业”的理念,每年举办对接会20场以上,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大企业发包、小企业接招”等多种形式,力争促成订单10亿元以上,带动链上企业提升市场拓展能力。(2)降低企业做地成本。对优质内生裂变项目,通过区级财政承担占补平衡费用的方式,降低企业做地成本,对裂变项目提供“供地+供楼”“人才+基金”“科创+智造”保障和拿地前“模拟审批”服务,确保“拿地即开工”。(3)加强金融机构合作。一方面,常态化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和政银企座谈会,推进“政担银”组合服务,设立“专精特新贷”银担专属产品,给予企业不高于 1%的贷款贴息。另一方面,建立成果转化“安心宝”机制,允许企业与科创平台先合作,研发成功后再付费。
下一步,我们将以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和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抓手,牢牢把握科创引领、智造变革、人才驱动、青年聚力“四大关键”,紧扣“2+3+X”先进制造业体系和“5+N”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助力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激活力,持续探索新型工业化的萧山路径,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稳定发展预期,从而提升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巩固我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民营经济最强区。以“两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