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奔涌向前的科技创新浪潮中,企业早已是公认的“弄潮儿”。
在萧山,有23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0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拔节生长,涌动着蓬勃的创新活力。
如何让这些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充分释放发挥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的天然敏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缠绕?萧山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始终锚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一核心坐标,持续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不断增强创新的内生动力。
厚植创新沃土
增强企业研发实力
不到两年时间,从校园孵化的有孚科技不仅在萧山扎下了根,更在核心技术上有了突破:核心产品光纤旋转地震仪,开创了独有的双偏振光纤干涉技术,弥补了国内旋转监测空白,相比同等测量精度的国外产品,产品价格更是低至四成。
这得益于北大信研院“先用后转”模式的支持。“我们让初创企业‘先用’北大信研院的资金、场地、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专注于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待未来技术成功应用并市场化后,我们将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形式‘转让’专利,从而让企业能走得更远。这也弥补了初创企业前期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的短板。”北大信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萧山发力科创平台牵引“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生动实践。
为了让企业敢创新、愿创新、善创新,萧山把政策红利化作厚植创新生态的“养分”。新春第一会上,就聚焦“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出台15项具体举措,比如首创成果转化先研后付“安心宝”制度,建立企业、平台、政府、银行、保险等多方风险共担机制,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600万元。该项目还入选了全省“教科人”一体改革专项试点。更有“宝”上加“保”的科技保险,通过分担企业与科创平台的部分研发费用损失,让科创平台放下顾虑大胆投入,充分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内驱力。
升级后的“5213”政策更是诚意满满:创新“拨投结合”财政支持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持。其中,初创型项目最高扶持1000万元,产业化项目最高扶持3000万元。而政策的扶持期合计最长可达10年。
在新一轮《关于坚持科创引领赋能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中,萧山还集成科技贷款、科技保险、风险池优化、创新券推广等组合拳,通过全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切实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营造“敢创新、能创新”的良好生态,全方位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萧山的目标也很明确,将全力攻坚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实现“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大力推广先研后付“安心宝”模式,让更多企业在研发投入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灌溉发展“雨露”
护航企业攀高壮大
今年,萧山企业凌博机械成功跻身全球过滤膜巨头科百特的供应商名单,首笔订单顺利落地。为交出这份 “重量级合作” 的高质量答卷,企业还同步完成了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升级。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萧山助企陪跑制度的精准发力。此前,科百特因订单激增导致配套零部件需求猛增,区经信局迅速联动助企专班、河上镇,在全区开展产业链 “配对”,筛选出 15 家潜力企业并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最终促成凌博机械等企业与科百特达成合作。
这场由助企服务促成的合作,意义远超订单本身:既解了科百特的燃眉之急,更让 “萧山制造”在高端产业链中站稳了脚跟,找到了向上攀升的坚实支点——融入科百特产业链,有助于倒逼萧山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内企业综合竞争实力,进而推动萧山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省制造业大区,萧山手握“门类全、基础稳、集群强”的王牌。为持续强化这一优势、推动企业攀高壮大,萧山正加码施策:持续实施“聚链拓圈”行动,推动链主型、终端集成型、平台型等企业开放供应链,协同拓订单,引育上下游。健全完善助企陪跑机制,实施新质中小微企业“鸿鹄行动”改革,构筑“精准识别—空间保障—基金助力—服务护航”四维联动体系。
今年以来,萧山汽车智能底盘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实现杭州“零的突破”;现代纺织与服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4个产业集群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这一系列亮眼成果,正是萧山以链为纽、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彰显了区域产业集群向更高能级跃升的强劲势能。
服务的“温度”始终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萧山将持续深化助企服务“二十条”、法护营商“十八条”,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同时,建立安企稳企“一企一档”,健全常态化沟通对接、闭环化解决问题等机制,加强与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让企业大胆创新、安心发展。(王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