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创新的澎湃动能?萧山频出实招,把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链接重大创新要素的“主阵地”,持续织密“北斗七星+”创新网,推动各类创新要素深度耦合,迸发链式反应。
6月,信息港科创中心项目正式动工,聚焦集成电路、功能材料、微纳智造、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打造成为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7月,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二期建设签约,标志着萧山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在“创新萧山”从蓝图到实景的路上,萧山将持续以“北斗七星+”等科创平台为抓手,推动科创平台全面赋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
提升科创平台能级
近年来,随着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和湘湖实验室等高等级科创平台持续深耕,萧山“北斗七星+”创新网络不仅搭建起46个二级科研子平台,落地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州中心,还同步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层次载体。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七年来,萧山R&D经费投入总量从46.28亿元增长至87.05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从2.57%增长至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2.43%提高至69.07%,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仅今年上半年,各科创平台招引、孵化企业137家,累计实现社会融资47亿元。
立足长期发展,萧山还积极构建“放管结合”的平台管理机制,出台《关于推动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侧由长周期的一揽子保障转变为分类别、分阶段的配套支持,推进目标导向和绩效导向的创新资源配置,让创新平台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能级?萧山将以最真诚的态度、最周到的服务、最优质的环境,深化与各大高校战略合作,持续做大“北斗七星+”科创联盟。同时,发挥好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平台发展、推动项目转化等方面作用,增强科创平台对全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深化院企协同创新
7 月中旬,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凌思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签约成立人工智能管理芯片联合实验室,双方将携手探索AI芯片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全新篇章。
“今年下半年是凌思微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必须全力突破技术壁垒。我们希望依托北大信研院这一高能级科创平台,借助联合实验室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凌思微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见,科创平台对产业的赋能成效明显。如今,院企协作创新已成为萧山企业突破创新瓶颈的主流选择。截至目前,萧山区内科创平台累计与各类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130余个,合作网络持续扩容。
不仅是合作共建,更有不少企业选择直接把研发中心建在科创平台。年初,“准独角兽”企业谱析光晶便将部分研发实验室迁入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谈及背后缘由,企业创始人杨琦直言,看中的正是这里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拥有完整的第三代半导体开发产线,从研发到试生产的全流程都能在此完成,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更关键的是加速了研发进程。”
作为民营经济大区,萧山认识到,把“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前沿技术,转化为市场可接受的产品”,必须紧扣企业的发展需求延链强基。未来,萧山也将持续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加快建立一批实体化运作的联合研究中心,坚持“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开展“揭榜挂帅”联合技术攻关,推动创新协同。
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今年,萧山好消息不断:3家中试平台上榜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等3家平台入选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清单……
无论是中试平台还是概念验证中心,都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应用的关键中转站,更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节点。借助平台的力量,不仅能省去场地、设备、人才、服务等大量资金成本,还能有效缩短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以科百特先进流体工艺验证中试平台为例,已服务龙头企业超50家,助力企业平均缩短研发周期6个月以上,累计降低研发成本超亿元。
“近年来,我们一直结合本地产业优势,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主体汇聚创新资源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萧山正加速构建“研发—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全链条。
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上,全区已形成多点布局的转化矩阵:北大信研院视觉智能概念验证中心深耕数字安防、工业视觉、医学影像等领域;湘湖实验室聚焦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方向;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硅及先进半导体概念验证中心;浙大计创院大数据智能概念验证中心专注大数据智能技术转化;浙大科创集成电路概念验证中心则专攻集成电路行业痛点……
未来,萧山将实行项目孵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进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萧山分中心建设。同时,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与场景能力清单,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首购首试首用”支持,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市场沃土中扎根生长。(王俞楠 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