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行知思政”聚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夯实发展根基。全区各学校在“行知思政”的引领下,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引,构建“知”与“行”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新样态。他们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萧山“知行合一”地域文化,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从萧山历史文化中挖掘“红、绿、蓝”三色课程资源,即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智慧、蓝色创新发展,补充国家课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他们打破学段壁垒,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梯度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思政课建设在新气象新作为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思政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工程。从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萧山正深耕思政教育沃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标注鲜活的萧山注脚。
萧山中学
青少年模拟政协,践行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在烽火中诞生的萧山中学,坚持以实践育人的理念,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日前,该校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因地制宜推动杭州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建设与运营的建议》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模拟提案,并转化为杭州市政协正式提案。该校2606班路瑾明同学受邀列席了杭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在旁听了杭州市两会后,路瑾明感慨道:“原来,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中体现,作为青年的我们,参与国家治理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切实可行的责任与使命。”
据了解,青少年模拟政协是萧山中学思政课建设的品牌项目,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进而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为一项活动性课程,近年来,该校青少年模拟政协的提案作品连续转化为市政协正式提案,多位学生被邀请列席各级政协会议、“一府两院”工作会议以及“面对面”协商民主活动。学校也入选为“杭州市首批模拟政协学生社团培育学校”,两次获得浙江省青少年模拟政协展示活动“杰出团队”奖。“在实践中触摸民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我们的青年学生们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始终浸润在思政育人环境之中,把自己稚嫩的声音积极汇入时代的强音,培养了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萧山十一中
以军魂铸就校魂,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军魂铸就校魂,让“大思政”教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萧山十一中思政教育的特色与亮点。“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响亮的口令,伴随着整齐的步伐,汇成了萧山十一中樱花大道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周一上午9点,萧山十一中的升旗仪式,都是点亮整个校园的高光时刻。国旗班的同学们英姿飒爽,昂首阔步,迈着军人的步伐,用标准的军队礼节,带领全校师生接受一场场庄严的爱国洗礼。作为萧山区首支制式国旗护卫队,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萧山十一中国旗班把“守护国旗,内炼品质”作为队内精神,承担着学校大型活动和周一升旗仪式任务,同时也担当起全体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标杆。全体队员把训练中的标准带到了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塑造思想和行动的准绳,无形中影响着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
每年的新生军训,除了安排队形队列、内务卫生等训练科目之外,学校还增加了独创的战术训练和标兵护旗训练两个科目,将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强国使命。萧山十一中以理想之光为指引,照亮学生奋斗之路,激发学生信仰之力,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田。近三年来,该校已有几十名学生光荣地考上各军种士官高校,成为共和国年轻的军士。
萧山一职
联动专业实践,让课程思政“专业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之处。在推动课程思政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萧山一职立足专业建设主阵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学校开发了模块化课程,在编程实训中嵌入“质量即尊严”“精度即人品”的工匠精神;在各个实训教室开展“7S管理达标认证”,将工具摆放规范与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来到该校的专业思政体验馆,师生们结合专业学习创作的百余件思政作品陈列其中。作品“百年红船”,由3D打印创新兴趣小组的学生以同比例3D打印建模,再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完成红船历史与故事的语音唤醒功能,这是他们对红船精神的致敬。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在《创新设计》课程中设计制作的“智能垃圾自主分类装置”,把智能化技术和垃圾分类相结合,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更为美好生活赋能。增材制造专业学生优化设计的3D打印机械手,则关注到了服务社会特殊人群。
将价值塑造深植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萧山一职的思政教育,在系统推进思政育人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作品承载价值、技能传递精神”的专业化路径,使一职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接受着深刻的思政教育。
金惠初中
重实践筑体系,打造培根铸魂“大思政”作为一所新兴的学校,金惠初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从实践出发,围绕“全过程、全方位、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从“顶层设计,目标引领”“队伍建设,人才支撑”“研修一体,提质增效”“多元评价,知行合一”,打造培根铸魂“大思政”育人体系,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校团总支积极开办团校,开展党史团史课的学习,通过德能勤绩考核机制吸收优秀学员入党,为学生们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的“金惠议事厅”,让学生对学校食堂菜品选择等各项制度进行民主协商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革命英雄,弘扬红色精神”国旗下讲话、“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好少年”、“小巾换大巾”活动、离队入团活动、“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节、宪法宣传月活动、辩论赛,以及“巧手制文物、匠心通古今”、探访红色教育基地、走进博物馆等课外实践类项目化学习、议题式学习,让学生们时时处处感悟思政教育的内涵。
在一系列举措中,金惠初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沁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三阶贯通,探索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堂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高桥金帆实验学校在思政教育中,努力探寻思政一体化的“落地”,进行着“新时代、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以雅学启蒙、雅行衔接、雅趣淬炼的“三段进阶”育人路径,让思政课堂铸就信念之链。“开学第一课”是信念教育的注脚;“戏剧社”童声铿锵,以《刘胡兰》《花木兰》等剧目演绎家国情怀的雅韵深长;鼓号队奏响《雅乐·少年志》;合唱团吟唱《诗经·小雅》;“本草社团”的孩子俯身药圃,于草木芬芳间感悟“天人合一”的雅正之道;“塔·雅社团”将榫卯技艺融入模型设计;青少年乡村研学、助老服务、非遗传承等实践在共研共创中凝结为文化自信。
“金帆雅学院”评价机制中,小学部“绅士淑女”评选和初中部“雅行雅士”角逐,让成长有迹可循;铜帆(低段)、银帆(中段)、金帆(高段)分级激励,衔接区市级争章;寒暑假“雅行章”“雅学章”“雅趣章”实践操练,培育品行儒雅、学识博雅、志趣高雅的金帆学子。以“雅质教育”的养分滋养着信念的种子,高桥金帆的“成长链”,让大小红领巾的每一次心跳都与家国共鸣,每一次跨越皆与文脉同频。
金山小学
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金山小学坚持儿童立场,丰富育人场景,用“贴近”学生的策略把思政课上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学科思政课程,采用学习内容上的“贴近”策略。有的内容年代较久,就用当下的、本土化的活教材来替换;有的概念或道理比较抽象,就举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
以班队与学校活动组织为主阵地的活动思政课程,采用参与方式上的“跟近”策略。“萧伢儿追棉计划”,组织学生走访杭二棉老职工、老厂区;新生入队仪式,安排在毛主席像前举行;体育节融入国防安全教育;艺术节结合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思想;科技节延伸强国梦想和使命担当,引导孩子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家庭与社会考察研学为主形式的行走思政课程,采用学习环境上的“走近”策略。学校结合各类思政主题,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假日小队的形式来到工厂、公园、养老院、街头、超市等,参与社会实践,践行知行合一。“有效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金山小学在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上好“大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湖滨小学
思政启蒙具象化、场景化、个性化、生活化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湖滨小学以少先队为依托,通过具象化、场景化、个性化、生活化来构建思政启蒙教育的育人模式,启发学生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章,培育有信仰的幼苗;“连环画里的中国共产党”明信片,种下信仰的种子;父母亲子党课,厚植家国的沃土;红色短视频、课本剧,镌刻红色情感;红色激情跑操,展现红色精神;大型红色义卖,抒发清澈情感;红领巾非遗小传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领巾非遗文化节,镌刻中华传统情感;红领巾守护非遗,提振中华传统精神;红色基地走访,开启考察探究之旅;直播助力家乡复工复产,让孩子们全情体验;红领巾志愿服务,展现社会服务精神……学校将少先队思政启蒙教育在符号建构中激活、在空间场域中浸润、在成长过程中赋能、在实践浸润中转化,筑牢理解之基,深化情感体验,激发主体动能,促进知行合一,把信仰的种子种在少先队员心中。
衙前农小
“一课一红点”,让红色精神扎根课堂衙前农村小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全国第一所红色学堂。学校立足百年校史中的“农运精神”“革命启蒙”,深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构建起“一课一红点”的特色教学范式,实现了红色精神的有机浸润。走进校园,在学校旧址上的复原教室里,同学们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学校对百年前的校歌《劳动歌》进行梯度教学:低段年级听赏模唱触摸历史,中段年级结合乐理解析情境感受劳动激情,高段年级自主编创红色音乐剧并进行多声部唱演。历史基因、革命火种与劳动精神融为一体,让红色旋律在音乐课堂中焕发新生。
语文教学中,学校通过成立红星文学社、发布《红色乐园》一报一刊、开展“寻找课文里的英雄”阅读活动等,用文字搭建红色桥梁,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厚植文化自信。美术课上,“百年农小”主题版画与《衙伢学印》课程交相辉映。学生用刻刀勾勒革命场景,用颜料晕染红色记忆,以艺术传承红色基因,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实践能力的融合。“把‘一课一红点’的理念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红色主题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之中,牵引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传承”,衙前农村小学校的全链条育人体系,让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在校园里自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