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5/2025-78378 | 成文日期 | 2025-08-29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主题分类 | 科技 |
文号 | 有效性 |
张茜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企业主导的产业协同创新,加快释放“平台+”发展新动能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经我局主办,区委人才办、区经信局、区人力社保局协办,现答复如下:
一、院企协同基本概况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与科创平台开展合作是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自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启动以来,我区出台《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贯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产业创新为落脚点,围绕“打破壁垒、融合赋能”主线,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精准对接企业与科创平台两大关键要素,推动科创平台与企业需求“双向奔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平台共建,优化院企合作模式。大力构建“研发活动在平台,科技赋能在企业”院企合作模式,支持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中试平台等合作载体,打破空间藩篱,破除人才、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流动壁垒,提高科技研发效率,降低成果转化成本。例如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联合浙江老鹰半导体共建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充分依托浙大强大的学科优势、科创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和顶尖的人才力量,联合打造杭州湾智能光子技术高地与产业创新引擎。截止目前,舜宇光学、老鹰半导体、兆丰机电、谱析光晶、龙兴航电等企业研发总部已入驻浙大科创中心,各平台累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168家,撬动企业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合作经费15亿元,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是风险共担,首创“安心宝”制度。针对科研创新前期投入高、产出不确定性强等特点,首创先研后付“安心宝”制度,通过企业出一点、平台担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保一点,破除企业与科创平台之间的信任堵点,让企业“轻装上阵”,大胆研发。如“兆丰机电-浙大科创中心专户”作为首个案例落地后,企业仅支付10%的保证金撬动科技研发投入1000万元。2025年2月至今,我区已落地安心宝案例5个,撬动企业超3600万元的研发投入。
三是产教贯通,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支持科创平台聚焦主导产业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创型产业人才、工程师,破解传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痛点。西电本校每年给予研究院600个硕士招生指标,以培养“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学习在课堂、实践在厂房”模式,79门课程中专门设置16门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导师360人,推行“双课堂”“双导师”“双考核”机制,与海康威视、地芯引力等头部企业打造“企业定制培养班”“行业联合培养班”,实行一年课程、两年实践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巴顿研究院引进乌克兰焊接和表面处理领域专家团队,吸纳本土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企业职工900余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随着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区在推动企业与平台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院企合作协同机制上不成熟、平台管理机制灵活度不够、产业需求导向不突出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协同创新,加快释放科创平台动能,根据您在提案中提出的问题意见建议,下一步将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产才融合为导向,迭代升级“5213”人才项目扶持政策,目前共有129个项目入选扶持名单,项目政策总额度6.21亿元。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目前全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111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夯实研发机构创建基础,全力推进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与平台共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区内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规模扩大”的正向循环。发布《萧山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版)》《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版)》,全面推进三大人工智能产业社区建设,强化算力、空间、技术攻关、场景数据等要素保障,推动资源全域共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优生态圈。
二是深化平台改革,建立产业导向管理机制。凝聚“共同体”建设理念,破解人才引育留用、科研协同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培育孵化等方面堵点,打破高校主导下“学科封闭、行政化管理”传统模式,根据平台特点在组织架构、研究方向、职能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赋予充分的自主管理权限,形成地方政府与高校院所、企业共谋发展战略、共享发展成果的命运共同体。强化差异化绩效考核,围绕成果转化、产业带动、投入产出等方向,结合科创平台不同特点开展个性化、差异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支持、资源配置挂钩,激发科创平台发展活力。建立财政资金与自筹经费配套机制,鼓励社会多元投入,将市场化能力作为平台可持续发展及后续支持依据,各平台累计争取横纵向经费16.7亿元,逐步形成“地方投入-院校赋能-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构建协同化管理机制,推动平台建立“项目经理”“准入退出”“拨投结合”等制度,“去行政化”提升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效率,实现政产学研一体联动。区委组织部选派14名区管及科级干部到平台挂职,平台累计派出25人赴各级政府部门挂职,打通双向沟通渠道。
三是深化院企合作,推动“研”转“用”一体化协同。深化“研发活动在平台,科技赋能在企业”的院企合作模式,推动企业与平台共建多种形式的合作载体,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研发投入补助,对采用“安心宝”制度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研发投入补助。支持企业和平台共建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共同孵化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面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揭榜挂帅”活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安心宝”迭代升级,以社会化资本替换政府财政资金组建“安心宝”先研后付资金池,更好缓解平台资金垫付压力,全面调动平台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是强化共育共享,构建多元化人才梯队。深化“身份在平台、贡献在企业”人才引育模式,支持科创平台选派博士后、技术骨干、科研团队到企业开展驻点式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产品优化等痛点难点问题,目前区内科创平台已与各类企业开展院企双聘人才共享115人。例如湘湖实验室引进陈晓超博士,创新构建“科研成果在平台、劳动关系和成果转化在企业、专项编制在省农科院”的“企业+研究院+实验室”三方合作模式,陈晓超依托传化生物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科创平台与企业互派互聘科学家或技术骨干,组织推荐15名来自科创平台的科研人员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将技术经纪人纳入萧山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壮大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已培育区级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员300余人,为高校、平台、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产业人才地图”试点工作,累计向在萧企业推荐人才1519人次。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杭州市萧山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8月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