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19/2025-77925 成文日期 2025-08-18
发布机构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文秘工作
文号 有效性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24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18 15:0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分享:

周凯航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以赛会经济为引擎,驱动萧山“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建设的提案》收悉。经我局主办,区公安分局、钱江世纪城管委会协办,现答复如下:

作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主阵地,萧山依托全省最密集的亚运场馆群优势,正以系统性思维全力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在“后亚运时代”的新发展阶段,萧山区以赛演活动为抓手,加速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让“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效应持续释放。

一、构建顶层设计体系

一是强化多元保障,打造“品质赛事”。充分借鉴亚运会办赛经验,加强与公安、住建、卫健、市场监管、交警大队等部门的联动,健全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协调服务机制,在每次重大比赛的组织过程中,通过召开协调会议,确保赛事组织、场地运维、医疗保障等环节无缝衔接。同时,深化与商务局协作,针对国际赛事期间外籍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外籍人员签证办理、入境服务、便捷支付等一揽子便利措施。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培育“精品赛事”。2024年7月,与区商务局联合出台《萧山区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为大型演艺活动、国际国内赛事等及其联动消费提供政策保障,为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引进提供政策保障,助力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引进;同年12月,参照《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和《杭州市萧山区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发布《2024年萧山区体育赛事政策申报指南》,对落地我区的国际国内大型商业赛事、公益性体育赛事提供政策支持。2025年,在已出台的赛事扶持政策基础上进行调整,针对原有政策中精品赛事扶持政策暂时缺位的问题(如戴村山地越野赛、湘湖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此前未被纳入扶持范围),新增了对入选品牌赛事库的赛事给予补助的内容,补助范围包括官方审核认定的赛事筹备和开展阶段的各环节办赛支出。三是建立赛事评估,塑造“品牌赛事”。结合其他省市先进经验与区域赛事实际,目前已拟定《萧山区体育赛事活动评估体系(初稿)》,该体系涵盖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要素,为政策兑现、品牌赛事体系建立、自主IP赛事培育提供依据。后续将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赛事消费数据与满意度反馈,验证评估体系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积极引入专业机构,借助其技术与经验优势,构建赛事评估体系大数据模型,提升赛事评估的精准度与专业性,为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加快释放赛事效应

一是做好“赛事+”文章,增长经济效益。1.联动市场主体推出消费优惠。一方面,打造“浙BA票根经济”模式,将篮球赛事门票转化为撬动文旅消费的“金钥匙”,串联起“观赛-游玩-住宿-美食”全链条消费场景。球迷凭浙BA赛事票根可享受多重专属福利:景区方面,湘湖、戴村等运动休闲景点实行门票减免;住宿方面,合作酒店提供专属折扣及延迟退房、房型升级等增值服务;餐饮方面,精选本地特色品牌推出折扣活动;演艺方面,推出观影门票折扣。另一方面,结合暑期消费热点,联合飞猪、美团等平台搭建合作机制,启动旅游专项消费补贴活动,设置满100减30、满200减60等多档票券,观众凭赛事票根可享受机票、演艺门票、景点门票、餐饮等领域优惠,吸引来萧山游客申领,积极推动“赛事引流—消费转化”循环。2.推动赛事与文旅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赛事局限于场馆的框架,整合区内文旅资源,让体育赛事走进景区、商圈、街区,践行“赛场即景点、赛事即旅行”的理念。如2025杭州湘湖半程马拉松赛、2025年全国滑水锦标赛等赛事将落地于萧山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赛事带动湘湖景区周边交通、餐饮、住宿消费;2025年浙江省第七届小篮球联赛、Fighting show第三届bmx小轮车中国·萧山公开赛等赛事进驻萧山众安广场、宝龙广场等商圈,以赛事提升商圈人流量;2025年浙江省第七届小篮球联赛等赛事于浙农东巢艺术公园举办,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围观。3.开发特色“赛事+”旅游线路。结合赛事举办地特点,设计涵盖核心景点、历史文化遗迹、特色美食街区的旅游线路,丰富游客体验。如针对戴村镇赛事,串联云石滑翔伞基地、国家登山步道及遐也山顶露营地,打造集运动、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山顶“赛事+旅游”综合体;针对青少年赛事,向参赛运动员及家庭推荐萧山亲子游线路,全面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消费。

二是推动“特色+”融入,扩大文化效益。通过多元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赛事文化生态,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1.塑造赛事视觉符号。镇超联赛精心设计以“潮汐蓝+生态绿”为主色调的赛徽,吉祥物“萝小萧”巧妙融合萧山萝卜干元素,同时,拍摄村BA、镇超主题宣传片,以视觉语言强化赛事辨识度与地域连接。2.植入非遗文化基因。将绍剧表演、戴村云石马灯、河上板龙巡游、楼塔细十番演奏等萧山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比赛开幕式表演、中场互动及现场助威环节,让传统技艺与体育互相碰撞,为赛事注入浓厚文化底蕴。3.设置主题文化集市。在赛场外的集市上设置非遗体验区、非遗手作、特色小吃等摊位,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通过视觉体系、非遗展演、互动体验的有机融合,构建起“赛前有看点、赛中有亮点、赛后有记忆点”的沉浸式文化场景,既彰显萧山地域文化特色,又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掀起“惠民+”浪潮,提升社会效益。我区以群众需求为向导,多方发力,让体育赛事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社会效益。1.优化奥体中心体育馆交通流线。在交通流线优化方面,博览中心地铁站内设置清晰指示标识,安排专人引导,根据座位区域精准分流——内场观众从B2口通行、看台观众从C口通行,科学缓解站内压力;同时联动地面交通优化,将观演人群分流至AT天地商业街、滨河北路等区域,并在滨河北路设置网约车即停即走专区,解决博奥路常出现的拥堵问题,保障演出前后观众快速通行。在停车服务方面,保障团队提前规划车位并设置引导标识,观众可从滨河北路2号门或滨盛路隧道口进入场馆负一层、负二层停车场,让自驾观众停车无忧,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升级,提升群众观赛便利性与满意度。2.推进亚运场馆惠民开放。严格落实《浙江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省政府第384号令)各类亚运公共场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的开放要求,按照“项目应开尽开、赛事活动应办尽办、项目收费应免尽免、智能设备应设尽设”的原则制定场馆“一馆一策”开放方案,推动场馆从“赛事专用”向“全民共用”转变。3.完善体育场地供给网络。截止2024年底,我区已建成体育场地7967个,其中健身路径2800个,健身步道516条,健身房565个,篮球场地1530个,足球场地206片,其他各类体育场地23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73㎡,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为5917711㎡,位列全省前三。2025年,以区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和省市民生实事新建体育场地为抓手,新建项目约250个,可新增体育场地面积约80000㎡。通过“嵌入式发展”和“复合利用”策略,高效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一方面,通过在住宅区和公园绿地嵌入体育设施,如钱江世纪城君品小区、嘉品小区配套建设5人制足球场,在新塘街道彩虹天空公园、北塘河江南之星北侧绿地公园增设足球场地,实现“出门即健身”的便民目标。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资源开放共享,推动2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同时区内百姓健身房实行低收费政策,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

三、提升安保队伍质量

一是安保模式专业化。针对安保公司人员责任心不强、岗位匹配度不高、保安业务能力不够等问题,以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为抓手,分局已出台《分局关于大型活动安保服务公司履职情况评价办法》《萧山区安保服务公司大型活动履职情况评价表》等文件,明确安保方案、组织指挥、措施落实、保安管理等4类16项考核细目。通过让安保公司参与保卫方案的制作、安全监督检查等,提高其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实战能力,有力提升保安服务质量。

二是完善竞争机制。要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让大型群众性活动承办者自主选择市场主体,使各类市场组织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对非政府直接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建议活动承办者通过招标等形式,公开聘请保安服务公司等市场组织承担全部或者部分安全管理工作,对政府直接承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政府也应通过竞标等方式,在保留安全管理责任的前提下,将部分安全管理工作外包给市场组织来承担。在各类市场组织得到充分发展以后,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业务能力差、经常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屡次被行政机关处罚的市场组织,要禁止其承接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对业务能力强,遵纪守法的优质市场组织,要予以扶持,使其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围绕“规模、性质、热度”等维度,创新“警种融合、区块包干、合成作战”勤务运行体系,确保合理部署警力、落实安保举措。通过该运行体系,目前我区活动已实现线上线下、舆情现场全方位监管,进一步加强活动期间现场安保服务质量。

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日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采纳,有序梳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快释放赛事效应,提升赛事安保服务效能,以系统性思维全力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