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浦“迷彩绿”:从退役军人到社区守护者的“兵锋”之路

发布日期:2025-08-11 08:5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在临浦镇的街头巷尾,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如今脱下军装,却以另一种姿态守护家园——夜间巡逻时的反光马甲是他们的“新制服”,调解纠纷时的耐心劝导是他们的“新使命”,讲述红色故事时的深情眼眸里,藏着不变的初心。他们,正是“临浦兵锋·迷彩守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的核心力量。近日,这个立足本地退役军人资源打造的特色品牌,正以“退役不退志,服务显本色”的信念,为基层治理注入独特的“迷彩动能”。

志愿服务

从“零散发力”到“系统聚能”

“以前老兵做公益常是‘各自为战’,如今有了‘兵锋’品牌,大家劲往一处使,效率大不一样了。”“临浦兵锋·迷彩守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一品牌成立的初衷。志愿者王欢江的经历便是生动注脚——作为萧山区兵之初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2014年退役的他始终践行“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誓言,2022年发起成立萧山区兵之初公益服务中心后,带领退役军人为106位萧山籍抗美援朝老兵拍摄纪实短视频、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组织技能就业培训等,用扎实行动诠释着“服务显本色”的担当。

而这种从个体自发到群体联动的转变,正是“临浦兵锋”品牌系统化构建的起点。这套品牌体系的核心,是精准高效的“12345”体系:以党建引领为“1个目标”,锚定退役军人社区服务标杆的打造;突出“2大特色”,既聚焦老兵赋能基层治理,又深耕服务场景本土化,精准贴合本地群众需求;通过“3级进阶”路径,从基础服务逐步升级至专业服务,最终沉淀为辐射广泛的品牌效应;围绕“护传暖治”4大场景,实现平安守护、红色传承等全领域覆盖;更以制度、资源等“5项保障”为基石,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规范平台和清晰路径,能做的事更多、更扎实了。”王欢江的感慨,道出了体系化建设的价值——它让志愿服务从“凭热情”的零散行动,真正蜕变为“有章法”的系统工程。

“四维发力”

为基层治理注入硬核温情

随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的系统化推进,“护传暖治”四大场景成为临浦退役军人融入基层治理的鲜活载体,既彰显军人担当的“硬核”力量,又传递服务民生的“温情”底色,为“美好临浦”注入刚柔并济的治理动能。

夜幕下,“兵锋平安喇叭”的方言提醒在背街小巷回荡,身着反光马甲的老兵巡逻守护,“亮灯行动”让安全感浸透夜色;校园门口的“铁盾计划”中,老兵将承担起疏导交通等职责,这是平安守护的鲜明担当。

红色传承因创新愈发鲜活。山阴老街“老兵红色茶馆”定于每月15日开讲,17位临浦籍烈士故事等你来聆听,未来还计划引入AI复原历史场景;线上红色短视频、线下“小小宣讲员”招募、“故事换鸡蛋”等活动也将陆续开展。此外,“老兵导游团”还将带青少年打卡红色地标,农耕园里的“红军菜”种植课与“兵锋打卡册”,让红色基因自然流淌。

暖心服务在点滴中织密闭环。年轻老兵将与80岁以上独居老兵结对,定期上门照料,季度“老兵生日会”也将热闹筹办起来。此外,面向困难家庭的“兵锋帮办券”精准发力,凭村社盖章每月可享2次免费代购,把贴心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日常照护到精神慰藉,从生活帮扶到需求对接,点滴行动环环相扣,让关爱闭环更紧实、更暖心。

基层治理新路径被智慧点亮。东麓池社区“兵锋茶桌”,老兵将凭借公信力调解居民间的纠纷;“兵锋菜园”项目也即将启动,产出的蔬菜有意捐赠给养老院等机构,让治理充满烟火气与新智慧。

如今,“有事找兵锋队”已逐渐成为临浦居民的共识。这群“迷彩守护者”的一项项服务,正在让“临浦兵锋”成为基层治理的温暖符号,让小镇洋溢稳稳的幸福。(项亚琼    边程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