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桃花源”——乡土文脉传承与活化创新对谈活动举行

发布日期:2025-08-11 08: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近日,“再寻桃花源”——乡土文脉传承与活化创新对谈活动在萧山图书馆举行。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传说中的故事“火”起来。

本次活动以许伟平先生历时五年完成的《再寻桃花源》为切入点,该书以严谨的史学考据与深情的文学笔触,提出萧山浦阳灵山村为桃花源原型地的新见解,为陶学研究打开了新窗口。“其实,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有原型的,我根据他的生平足迹,经过近5年的寻访考察、学习探索,发现他笔下的‘桃花源’主要原型地,或在萧山区(古称永兴县)浦阳镇灵山村一带,并据此写成《再寻桃花源》一书出版发行。”许伟平在现场分享时说道。

浦阳镇灵山村一带,古志记载其“乡号桃源,里名通远”,隋唐时便设“桃源乡”。《再寻桃花源》以陶渊明的主要生活轨迹和思想演变过程为主线,以会稽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为背景,分上编“再寻‘桃花源’”和下编“陶渊明考证”,加以叙述和论证。其中,上编通过寻觅陶渊明在会稽的踪迹,以及会稽当地的山川地貌、人文古迹、府志杂记、民间传说,提出了浦阳镇灵山村一带是“桃花源”主要原型地的假设。

在随后的对谈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萧山与陶渊明文化的历史渊源、“桃花源”理念与现代乡村治理的结合点等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乡土文脉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近年来,萧山始终将乡土文脉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工程,探索出一条“保护—活化—共生”的路径,比如活化河上镇古村落资源,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打造“春日读书”等品牌阅读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萧山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推动乡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为建设文化强区注入动力。(童宇倩 章泽斌   朱华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