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中暑患者增多

我区多家医院接诊到热射病患者

发布日期:2025-07-07 09: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今年入夏以来,“极端高温”再度成为公众生活中的高频热词。萧山还没入三伏,已经“七成熟”了。随着高温天的“烧烤模式”开启,中暑患者人数也多了不少。

近日,记者从区一医院、区二医院、区三医院、浙江萧山医院等多家医院了解到,近两周各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中暑患者增多,有的甚至被确诊为热射病,体温高达40℃以上。高温天“热死人”绝非玩笑话,对此医生提醒,出现中暑症状要立刻脱离高温环境,降温补液是关键,老年人尤其注意,空调该开还得开,别舍不得。

户外工作人员和老年人

易“中招”

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浙江萧山医院的急诊室,连日来,急诊室每天都要接诊3—5名中暑患者。市民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事发当天,王先生被同事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就诊,来院时血压82/52mmHg,且出现头晕头痛、呕心,四肢抽搐等症状。王先生是一名物流工作人员,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通过检查,王先生被诊断为热痉挛,属于重度中暑。

采访刚结束,医院急诊科又送来了一名中暑患者,是一名户外保安,就诊时已经出现神志不清、头晕、恶心的情况,被确诊为中度中暑。

持续高温天里,除了户外工作人员,老年人也要格外当心,不要认为在家就没事,尤其要警惕“非劳力型”热射病,发现或救治不及时,后果可能致命。

1日下午,76岁的沈大伯(化名)被邻居发现晕倒在地上,随后被紧急送往区二医院进行救治。当时,老人右上肢、右侧胸腹部以及右下肢出现大面积烫伤痕,烫伤面积约30%,而且局部有渗血、渗液情况,皮肤部分脱落。原来在事发时,沈大伯正在阳台上种菜,没成想会因为中暑晕倒在地。最终,患者被诊断为热射病、二度烧伤……经过物理降温、快速补液等对症处置后,老人被送进ICU接受进一步治疗与观察。目前,沈大伯的病情稳定,已经转至普通病房。

近段时间,该院已经陆续接诊了近30个中暑患者,其中中老年患者占比较高。

区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韩洁表示,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这使他们对“高温”的感受能力变差,身体散热能力下降,汗腺功能减退,身体很难散热,最终导致对高温不耐受。此外,很多老年人都很节约,舍不得开空调,这也是老年人中暑高发的原因之一。

晴热高温天气

医生支招防范中暑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三个阶段。热射病是最危险的,属重症中暑。它远不是头晕、出汗或乏力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危重症,常常在极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中暑患者中有冒着酷暑收拾自家小菜园而骤然晕倒的,有在户外跑步时突然出现恶心、头晕的,也有因为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导致中暑的,而且很多热射病患者都有共同特征,他们的体温超过42℃、意识障碍明显、多器官功能迅速衰竭,几乎每一例都是与死神的激烈赛跑。

很多人容易忽视“主动补水”的重要性,总认为口渴再喝水就好,实际上,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区。对此,浙江萧山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赵伟钢提醒广大市民,夏季即便不口渴,也要每小时规律饮水200至300毫升,并在大量出汗时及时补液,要比平常每天多饮3到5升水,可在水里加点“料”:一小撮盐(补钠)+一点糖(补能量)+几滴柠檬汁(补钾),或者直接喝点低糖运动饮料,防止体液流失过快造成低钠血症或肌肉痉挛。

此外,高温天气减少出门,确需外出时尽量避开每天气温最高的时段,同时做好遮阳、防晒等自我防护;有基础疾病或慢性病、体弱、高龄等热射病高危人群,建议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等药品,同时保持基础疾病稳定;一旦发现发热、头晕、头疼、乏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中暑征兆,应及时就医,切忌延误救治。

另外,炎炎夏日,在空调之外,传统饮食与简便物理降温同样有效。自制酸梅汤、绿豆汤等。随身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轻点太阳穴、颈后,帮助提神、驱蚊、散热。饮食宜“少油多蔬”,补充优质蛋白等。轻度中暑,可以通过按摩水沟、合谷、十宣三穴来急救。(盛凤琴 范柯军 沈仲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