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15/2025-77058 成文日期 2025-07-04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农村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半年度重点任务执行情况

发布日期:2025-07-04 17: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序号

内容

细化量化目标

半年度完成情况

问题与困难

下一步工作打算

149

加快建设海塘安澜工程、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大力推进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1)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7500万。(2)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000万。(3)萧山区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前期。2、(1)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5000万。(2)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4000万。(3)萧山区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初设批复,完成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3、(1)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0000万。(2)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3)萧山区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4、(1)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7000万。(2)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0000万。(3)萧山区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5000万。

至6月底:1、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当年度累计完成概算投资约19000万。2、钱塘江沿江一线闸站改建工程当年度累计完成概算投资约4900万。3、萧山区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于6月26日完成一期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6月底开工建设。

在保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

150

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启动27个提升型未来乡村建设,推进13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千万工程”2.0萧山样板。

1、启动10个提升型未来乡村开工建设;推动6条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2、推动10个已开工提升型未来乡村项目建设进度,新启动10个提升型未来乡村开工建设;推动6条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新启动1条示范带开工建设。3、推动20个已开工提升型未来乡村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剩余7个提升型未来乡村开工建设;推动7条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4、推动27个已开工提升型未来乡村项目建设进度;推动7条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

区级27个提升型未来乡村项目,目前已开工20个;6条示范带已开工建设,1条示范带完成项目立项,2条示范带通过区级评审。

持续推动27个已开工提升型未来乡村项目建设进度;推动7条组团振兴示范带建设进度。

151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1、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市级标准。2、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市级标准申报材料。3、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市级标准。4、出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市级标准,基本建立导则、标准、激励为三要素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构建“降本增效”新路径。

一是修订工作导则,根据近一年以来具体实施情况进一步优化,现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二是申报市级标准,目前已完成5个区县市、6个区级部门和5个镇街的意见征求,于4月份提交市标准化协会审核;三是兑现激励政策。根据奖励办法,下达奖励资金共计923万元。

一是争取7月份发布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市级地方标准;二是经新一轮完善以及部门征求意见,争取7月份《萧山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导则》正式发文;三是在去年奖励办法试行基础上,持续优化长效管护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好管护奖励资金作用。

152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700亩。

1、开展第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评审2、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入库3350亩3、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入库5030亩4、完成剩余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入库工作

已完成6076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

各镇街意愿不强

第三季度:继续开展下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评审

154

深化“科创+农创”模式,深入推进农业“双强”。

1、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70%。2、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90%。3、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100%。4、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100%。

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90%。

第三季度:建设1个农事服务中心(此项目2024年已动工建设),做好指导工作,完成100%。

156

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持续增强美丽乡村“造血能力”。

1、提升民宿品牌意识,增加主人翁服务,加大自媒体营销策略,推荐申报省级民宿品牌。2、制定春夏赏花采摘农旅精品路线,通过镇街和文旅平台对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研学、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大力宣传,实现提高农业、旅游收入双赢,同时推广开展民宿营销活动。3、开展民宿安全培训,提升民宿业主安全意识,同时开展浙江省三星级农家乐评定活动,积极推荐申报浙江省四星级、五星级农家乐,结合丰收节主题活动,举行农事体验活动,了解农耕技艺。4、结合过年风俗活动,大力宣传各镇街农家特色小吃,同时做好农产品推荐活动,开展各种农产品展会。

已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四季花海 田园采摘 农趣游”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并与文旅局对接,计划新增夏季农旅采摘农事体验路线,并开展民宿营销业务培训,提升民宿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季度:开展民宿安全生产培训,并积极做好浙江省星级农家乐报名评定工作。

157

全面启动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招募计划,推进现代“新农人”培育,新增农创客300名以上。

1、制定计划,会同区人大办开展“新农人”工作调研,等待市局任务部署,新增农创客人数达75人以上。2、按照市局下发指标开始分解落实,准备召开例会布置任务。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推进工作,新增农创客人数达到150人以上。3、对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必要时召集相关部门镇街协同推进,力争完成2376人“新农人”培育任务,新增农创客人数达到225人以上。4、全力协调各个部门、镇街完成“新农人”培育任务,圆满完成3960人录入指标,新增农创客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1.二季度配合区人大已开展5次“新农人”工作调研,顺利完成相关工作,区人大根据调研内容撰写的《关于我区现代“新农人”培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5月7日获得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孙旭东的批示。2.二季度全面推进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工作,按照“招引青年3人次以上”的核心指标看,当前完成进度达58.3%。目前已完成12个站点的上半年实地走访,积极与负责人对接工作指南要求,目前11家站点已整理总结台账资料。3.根据上级要求分解今年“十路人才”录入任务指标,并下发镇街积极落实,截至6月16日12点,当前已录入并认定802人,完成进度达20.25%,预计月底可以超过总进度的50%。4.农创客新增人数174人。

(一)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利好政策尚未出台;2.偏远站点招引困难;3.整理台账意识较弱(二)“新农人”培育总体进度相对滞后

(一)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争取出台政策2.攻坚偏远站点3.强化过程管控(二)“新农人”培育加强督促力度

158

出台新一轮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强村富民扶持政策,力争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30万元。

1、出台新一轮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强村富民扶持政策。2、出台配套财政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3、完成村集体发展及农民增收项目申报、入库工作。4、完成今年村集体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财政资金补助,到年底力争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30万元。

配套的《萧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财政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萧山区培育型强村公司认定和财政扶持实施细则》目前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发文流程中

根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完成村集体发展项目申报、入库、立项工作以及培育型强村公司认定工作,力争到年底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30万元。

159

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筹备工作。

1、申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2、开展镇街调研。落实延包工作经费,进行延包工作技术单位招标。建立工作专班。3、开展土地延包5个村级试点,保持社会稳定。排摸421个经联社人地情况。4、起草区级延包方案、制定延包相关政策。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由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批复。组织开展二轮土地延包调研,分三个片区座谈,收集有关问题建议。赴余杭、建德学习考察二轮延包工作。延包工作经费和技术单位招标正在推进。

1、工作专班未建立(人员抽调困难);2、项目经费约3500万元,需区政府审批,追加预算。3、前期调研来看,二轮延包工作情况复杂,人地户基础数据不清,农户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各种矛盾交织。

1、建立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2、落实项目经费,开展技术单位招标;3、开展5个村延包试点;4、开展人地数据摸排。

160

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深化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

1、累计完成农房盘活100宗。2、累计完成农房盘活200宗。3、累计完成农房盘活300宗。4、累计完成农房盘活400宗。

累计完成农房盘活200宗

持续推动农房盘活工作。

161

探索深化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政企村农”共富模式,持续推进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积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1、积极申报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2、根据上级项目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待上级明确后组织项目实施。3、按进度组织项目实施。4、按进度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已成功申报,目前明确了立项、招标的有关要求,形成了17个招标项目,明确了项目责任人和工作推进计划,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五好两宜项目设计范围广、体量大,从前期方案评审到施工图纸,全过程审批流程长、跨部门协调多。

全面推进项目招标前期。完成各建设项目的立项、可研、初设、招标等流程,争取8月底前完成2025年度工程招标并启动建设。

15301

新增“多田套合”9155亩。

1、开展第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评审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入库准备工作。2、新增多田套合4500亩。3、新增多田套合5500亩。4、新增多田套合9155亩。

新增多田套合5500亩

各镇街多田套合实施方案优劣不一,新增多田套合势头不足

1、以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为主体,营造非粮化整治氛围;2、进一步优化各镇街多田套合实施方案;3、加快推进新增多田套合工作。

15501

深化“萧本味”“GONG萧GONG富”等区域品牌建设。

(萧山本味)1、通过产品体系与渠道建设、线上线下营销推广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线下展销活动5场,联动其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2、通过产品体系与渠道建设、线上线下营销推广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线下展销活动5场,联动其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开发新品1款。3、通过产品体系与渠道建设、线上线下营销推广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线下展销活动5场,联动其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开发新品1款。4、通过产品体系与渠道建设、线上线下营销推广等方式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线下展销活动5场,联动其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开发新品1款。“GONG萧GONG富”:1、完成共富市集方案策划;提升共富工坊(浦供伊家)建设运营;创建微信视频号,制定主播矩阵方案。2、共富农场和供富超市开展合作共建;开展共富市集5场;完成党湾共富工坊项目的对接融入;开展1次“GONG萧GONG富 青春助农”新媒体推广大赛;与5位以上新农人建立紧密合作,推进主播矩阵搭建。3、提升线下助销网点3个,打造示范点1个;完成共富农场和共富超市建设改造提升、发展1个冷链物流点;开展共富市集5场;推进工坊的正常运营并形成共富亮点;与5位以上新农人建立紧密合作。4、总结提炼共富、共建模式,打造扶农助销亮点;开展共富市集5场;完成高素质培训500人次,开发供销自有品牌商品3款以上。

1.产品体系与渠道建设:开发自有产品,加强品牌联动合作。二季度联动临安区“天目山宝”、钱塘区“风味钱塘”,销售小香薯、蔬菜、笋煮瓜子等区外农产品;与丰润酒业合作开发本味臻酿单粮酒,准备灌装;设计推出系列文创周边产品,已完成新款萝卜干咖啡纸杯及包装袋,手持小风扇和系列冰箱贴制作。2.线上营销宣传:二季度完成品牌宣传片《味从何处来》拍摄制作,15秒广告及4分钟版本适用于不同宣传场景投放;二季度抖音线上直播50余场,累计曝光量超120万,拍摄宣传视频40个;与杭州电视台合作,投放宣传视频及产品展示。3.线下活动推广:二季度完成宣传推广活动8场,包括万人骑行嘉年华展销、新疆阿拉尔展销、两会展销、赛事展销、湘湖非遗星空间展销等活动;与潮新闻合作,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三所高校,开启“萧山本味+IP共创计划”,以青年之力赋能品牌发展;参与“探秘欢潭·创客先行”欢潭短视频创客营活动,以萝卜干、青梅酒制作技艺等非遗元素作为载体,鼓励学生拍摄创意视频,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4.老字号联动:推进与王泰和的合作,产品端联合开发4款小包装酱菜。项目端交流合作意向,细化合作方案;与“百工灵”联动,升级非遗课程及礼盒;联动知味观推出端午礼盒2款,端午季销售3200余份。5.党湾“共富消费带”建设基本成型,探索瓜沥农业产业共建项目;确定1个冷链物流点、5家供富超市、5个供富农场名单并实施改造提升;新媒体团队“供XIAO小万”,今年探访区内16个优质农业基地,发布推广视频36条,点击量超40万次,新增产品咨询1500余条,参与省社助农拉练活动获得佳绩,助销遂昌长粽6万余元;举办(承办)供销市集7场,带动销售约50万元;与临安区於潜镇、昌化镇基层社签订农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助销鸡蛋、小香薯、粽子等农产品5万余元。

1.区域资源整合与品牌协同的深度仍有提升空间,各方主体形成合力、放大品牌效应的机制尚需完善。2.品牌价值向市场溢价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转化路径还不够清晰,品牌赋能产业发展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1.深化合作研发:重点加强与核心供应商的战略协作,共同投入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持续扩充和优化自有产品库,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2.线下活动参与:积极参与区内区外各类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展会及行业交流会议,大幅提升品牌曝光度与影响力。通过开发联名赛事产品、提供赛事赞助支持以及在赛事现场设立展位进行产品展销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入赛事经济生态。3.线上营销推广: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媒体工具,策划并输出高质量的创意内容,持续吸引线上流量,扩大品牌声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