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萧山衙前农小的一堂音乐课登上了《人民日报》。特别的是,这堂音乐课也是一堂思政课。
课堂在衙前农小旧址的复原教室里,黑板用桐油刷得发亮,木课桌分三列排开。教室两边墙上有几块展板,讲述着衙前农民运动主要成员的光荣事迹。坐在这里听课,有一种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的氛围感。
“同学们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李成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劳动歌》吧……”音乐课上,教师黄雨珂播放了一段AI合成录音,同学们竖起了耳朵。当复古的教室,碰撞上现代科技,拟人的情景化教学中,这首百年前的校歌,把同学们带回了曾经的劳动场景,更沉浸地感受着劳动精神。
“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这正是近年来衙前农小对思政课程的创新,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如在语文教学上,学校通过红星文学社以及《红色乐园》一报一刊的发布,将红色历史融入学习日常,培厚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底蕴;美术课,老师们带领学生创作“百年农小”主题版画作品,将红色校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作品,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审美素养培育与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深度交融。
“我们积极探索鼓励各科老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教研组推行‘红色基因融入学科知识’的融合教育模式,努力使每门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阵地。”衙前农小校长卢凯说。
与此同时,学校还基于红色基因,设计并完成了‘红色乐园’‘农小梅园’‘红舞台’‘樟树乐园’等红色育人场域建设,积极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矩阵。
如,操场边的樟树群中,打造了“延安窑洞跃”等12个红色主题课间活动项目,将爬雪山、过草地等红军长征时克服的困难,融入体能训练、集体活动等闯关环节;通过“农芸空间”让学生操作仿制农具、管理自由田,感悟艰苦奋斗精神;还与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共建“第二课堂”,学生定期担任志愿讲解员,二十余年持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
作为一所与共产党同龄的农村小学,衙前农小正用自己的方式将沉淀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资源,让祖国的花朵绚烂绽放。(王俞楠 郎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