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的智能建造“进阶”到了何种程度?近年来,我区不少建筑工地上涌现出一批极具“科技感”“未来感”的智能建造场景,为我区建筑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我区从“建筑强区”向“智造强区”转变。
今年,钱江世纪城的SKP项目施工现场,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正快速“长高”,格外引人注目。“今年3月,我们‘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3.0成功在SKP项目研发落地,这套浙江首台(套)设备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模式,不仅整体减少40%的人力投入,还将传统高层建筑每层10天的施工周期缩短至8天,效率提升20%。”中建八局杭州SKP项目总工程师郑树彬介绍,该系统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为省内智能建造开拓了新路径。
在高215米的B幢塔楼,记者看到了这个盖楼新神器。它像一个蓝色“大箱子”,环绕着大楼一圈,内部则形成一个封闭、安全的作业空间,工人可以在造楼机内进行各个模块施工,同时平台上还可以容纳混凝土全链条施工机器人、钢骨柱焊接机器人、钢筋骨架绑扎机器人、智能液压布料机等智能设备,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实现协同作业,形成一个人机协同群体智能新生态。
“这相当于在空中建造了一个自动化建筑工厂,减少了物料周转,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郑树彬说,平台采用液压顶升技术,每完成一层楼的施工,相关设备可以跟着造楼机一起直接“爬往”新楼层,提升施工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智能顶升平台”的天幕系统在高温天气下也能正常使用,内部环境温度可降低5摄氏度左右,为工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从全人工的钢管脚手架施工,到智能化的“空中造楼机”,建筑业迎来了历史性变革。不仅如此,我区还积极探索推动物联网智慧监测技术的应用,让更多数字化技术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
在浙江国泰建设集团的3D打印研发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基坑监测已实现智能化。
在项目施工现场,基坑周边每隔一段距离就布置了监测点,实时监测采集地下水位、深层土体位移等数据。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至云平台,系统会自动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当某项指标接近预警值时,平台会立即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相较于传统人工监测每天仅能采集 1—2 次数据的局限,这套智能系统可以做到定时更新、随时更新,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我们这套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保证基坑开挖过程的安全,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知施工方、监理方及时处置,从根本上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浙江霖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田延峰介绍。
智能建造正为萧山巩固“建筑强区”注入核心动能,而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背后,离不开萧山对智能建造产业链的精心打造。目前,我区企业东南网架已获评浙江省第一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全省共15家),其研发成果为智能建造“打了样”,通过运用AI+BIM技术,开发钢结构MES智能生产建造系统,实现智能化排产优化和物料智能管控,生产效率提升25%。
“从自动化建造到智能监测,工地上的新技术正逐步覆盖施工全流程。”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区将进一步加大智慧工地技术的普及力度,让“智能建造”的蓝图一步步变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景。(靳林杰 韩杰 富马婧艺 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