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通服 “企业码+”扫出营商新环境

发布日期:2025-07-23 09: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这是企业码,扫一下就会显示企业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近日,杭州杨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窗口办完相关业务后,申领了企业的电子身份凭证。

这小小的二维码,承载着丰富且关键的信息,具有权威、统一、安全、易用等特点。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5.34万经营主体下载了“企业码”,超千户线下经营主体实现了“亮码经营”,让消费者“明白消费”,生意伙伴“放心合作”。

一“扫”摸清“家底”

“企业码”的生命力,源于其强大的整合能力。

作为经营主体的“数字档案室”,“企业码”归集了涉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它是借助电子营业执照系统生成,用以精准标识经营主体身份的二维码。这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的身份识别有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方式。

比如,企业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以往需要提交大量纸质材料,并填写诸多重复信息,现在凭借 “企业码”,相关信息一键获取,办理过程更加顺畅。

在萧山,“企业码”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平台贯通、数据互认,致力于推动“一次认证、全网通行”。

通过与基层治理平台“红领通”实现贯通,依托全区各部门、镇街、村社约5万个管理用户,形成“一网统管、一码联动”的治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我区对经营主体的注册地址进行了清底,并逐一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实现全量入网、动态更新。

目前,“企业码”通过贯通“萧山市监数字大脑”数据底座,纵向归集了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自建数据平台,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主体登记影像档案系统的数据,横向归集了区级相关部门、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的数据,共计8000余万条,涵盖主体登记、许可、信用、知识产权、特种设备等信息表格707份,并形成148类数据标签。

分散的平台、数据汇聚起来,变成了洞察企业状况的“活水源泉”,让数字赋能成为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键”服务升级

随着“企业码”的核心能力不断强化,其应用维度也变得更为丰富。如今,我区正在探索实践“企业码”的个性化应用场景,围绕政务服务、政企互动、企业成长、居民生活等维度,书写“企业码+”的更多“未来式”。

它可以是企业办理各类事务的“直通车”。通过打造“入市第一课”“档案查询”等场景应用,推动涉企事务办理从“窗口跑”转变为“指尖点”。以“信用修复”为例,我区率先通过“企业码”实现移动端信用修复,经营主体通过企业码企业端(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授权后,可以直接在企业码应用中申请,数据同步推送各级各部门信用修复平台,多部门在线审核,实现“一处申请,全平台修复”。

它也可以是企业反映问题与诉求的“中转站”。通过打造“政策直达”“民情双访”等应用场景,推动助企服务从政府供给侧向企业需求侧转变。以“企呼我应”为例,市场经营主体可以在“企业码”上在线反映社会管理类事务,并通过“红领通”流转至相应部门、镇街,落实闭环处置。目前,我区已闭环解决企业需求338条。

它还可以是群众放心消费的“防护网”。在预付式消费领域,我区将商户“企业码”与银行“付款码”“二码合一”,消费者在扫码付款前,可以提前了解商户信用、资质、变更等信息,查看预付式消费提醒、“安心付”产品宣传等信息。如果对消费过程不满意,可以通过“企业码”一键发起投诉。这一模式实现了消费者、商户、政府、金融机构“四方共赢”,目前已经在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和银隆商圈完成了第一批试点落地。

另外,“企业码”也变成了企业专属的“小秘书”,增加了年报逾期提醒、食品经营许可到期提醒等应用场景,推动代办事项自主生成、风险预警一键触发。通过算法和模型,实现数据查询、报表生成和数据可视化,从而帮助企业全面梳理“家底”,分析优势与短板。

“接下来,我们还将在企业码内归集更多信息,同时推进其在政务服务、监管领域及商务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服务企业数字新空间。”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蒋超   孙唯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