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综治” 让法治阳光照进“沉默的苦难”

发布日期:2025-07-02 09: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之前看到这个二维码,就想着试一试,没想到你们这么重视,太感谢了!”近日,在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求助人李某收到了检察官递过来的救助金,哽咽地说道。她没想到,第一次“勇敢”向外界求助,竟然成功解了燃眉之急。

李某说的二维码,正是“检察e站”小程序。在后台收到案件线索后,区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立即启动司法协作机制,联合区综治中心网格员开展案件调查。

2004年,李某与丈夫从四川老家奔赴萧山打工,在务工的20年间,李某一家接连遭受打击——老房子坍塌、丈夫面瘫又骨折、父亲与婆婆先后因脑溢血离世。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2024年11月,李某在下班路上因拒绝沈某的搭讪,被其驾驶电动三轮车撞击,致使头部、手部受伤,经鉴定损伤程度构成轻伤二级。

案发后,李某花费了上万元医药费。受伤停工期间,她失去了收入来源,丈夫的零工收入也因照顾妻子大幅降低。但是,对其施以暴行的沈某却并未履行赔偿义务。后续,面对医生的康复建议,李某为了省钱选择了放弃,但这个伤疤也烙印在了她的心头。

经走访,工作人员看到李某一家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内,房内潮湿阴暗,拥挤不堪,生活十分拮据。另外,从医院调取的医疗单据显示,她已经中断了后续的康复治疗。经审查,李某确因案件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难,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

“被害人的创伤不仅在身体上,更在精神和心理上,作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习惯把苦难咽进肚里。”承办检察官陈丽君介绍,“‘检察+综治’的模式,大大提升了救助效率。”

在给予司法救助金后,检察官又专门为李某制定了社会综合救助方案——联系妇联开展社会救助,为其发放暖心大礼包;针对李某民事方面目前无法获赔的情况,与区司法局沟通开启“绿色通道”,专门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近年来,区检察院积极推进“救助一件事”改革,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检察机关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的意见》,整合救助资源、提升救助质效,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高效闭环处置。自从12309检察服务中心、检察e站等“线上+线下”专业检察力量入驻区综治中心后,今年已处理群众各类诉求200余条,“七日内程序性回复”“三个月答复率”均实现100%。 (蒋超  赵青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