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17日,记者从区三医院急诊科了解到,医院一天内接诊到两起溺水悲剧,而且都是成年人。医护人员提醒,尽量别去不熟悉的水域,更不要去野泳、洗澡,一旦惊慌失措很容易忘记自救方式,儿童、成人都要警惕。
15日晚上7点36分,120急救车抵达医院急诊科门诊,一名59岁的溺水患者王先生(化名)被送到了抢救室,可惜的是患者在抵达医院时生命体征就已经消失,失去了抢救的机会。医生从患者家属处了解到,原来当时王先生正准备去家门口的池塘里洗澡,因为自身也会游泳,家人也没有多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洗澡的过程中却突发意外,出现了溺水的情况,当家人发现时患者已经不省人事。
在场的医护人员还在为患者感到惋惜的时候,120急救人员又接到指令接诊溺水病人,同样是男性成年人,46岁。急诊科护士长瞿彩虹说:“120车到达现场时同样也没了生命体征。听目击者说,当发现时人已经不行了。”
一个晚上,接连接诊两名溺水身亡的患者,惋惜痛心的同时,再次敲响了夏季水上安全的警钟。对此,瞿彩虹呼吁广大市民谨防溺水事故。
她说:“随着气温逐渐攀升,河流、湖泊、水库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热门选择,但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每年夏天,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到溺水患者,其中还不乏儿童溺水患者。溺水事故是造成青少年和儿童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溺水事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溺水后,人体会迅速出现窒息、缺氧、心脏骤停等症状,如果窒息时间较长,可能会对大脑及全身各器官造成永久性损伤。因此,广大市民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溺水安全意识。
瞿彩虹表示,不要以为自己会游泳就放松警惕,这次医院陆续接诊的两起溺水案例有共同的原因,两人都是成人,而且都懂点水性,但是也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河道、池塘里游泳洗澡也有风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河水深浅不一,底部还有淤泥,水域情况不明。
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单独去游泳,最好结伴而行,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有人相助。不要轻易去不熟悉的水域,如果要去这类地方,最好有当地人陪同,或是向当地人了解水域情况,不可盲目进入深水区。
当遭遇溺水时,保持冷静是首要任务。尽量抓住周围的漂浮物,如救生圈或浮板以提供支撑。若无漂浮物,可尝试“躺平式”自救。正确做法是:先深吸一口气憋住;把手交叉抱在胸前;头向后仰,用嘴呼吸;将双手贴紧水面,伸展到头顶上方;膝关节微屈。
一旦发现有人溺水,首先要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溺水者营救上岸。在营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被溺水者拖入水中。
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要判断其意识。如果溺水者有意识,可以帮助其保持侧卧姿势,这有助于水从口、鼻流出,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溺水者已无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应迅速将其救上岸,并采取侧卧位,清理口鼻中的异物,确保其呼吸道畅通。如果溺水者已无意识,且呼吸和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盛凤琴 胡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