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社区(商务社区)企业服务驿站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商圈楼宇、产业园区“社区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年更是作为全市10件“为企办实事”项目内容之一。
今年以来,在区委组织部的牵头引领下,我区在11个产业社区试点推进企业服务驿站建设,下沉160余项涉企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80%以上涉企事项园区可办,实现90%以上企业诉求闭环解决。
产业社区企业服务
一头连接生产 一头连接生活
中国视谷产业社区是我区打造现代产业社区示范的重要试点之一,也是我区首批聚焦工业园区社区化运营的产业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居民社区,这里的“居民”主体是企业及其员工。
前段时间,记者来到中国视谷产业社区增值化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办事服务大厅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能提供一类事120项基础服务和49项增值化服务清单的业务办理。
当天,园区企业浙江国辰智检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唐贺勤正好在窗口咨询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政策。去年,企业正是看中了园区产业链发展优势,才选择入驻。“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很多员工都是年轻人,产业社区搭建平台组织员工交流、团建,还帮我们对接员工食堂。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政务服务不出园区就能办理,对企业来说,省心、省时更省事。”唐贺勤说。
据悉,“中国视谷”产业园区有2682家企业,其中亿元以上项目签约入驻的就有31个,总投资额达218.2亿元,还不乏5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产业社区推出了“烦恼指数助企服务平台”,通过问题闭环处置,实现“烦恼指数”向“幸福指数”转变。
对此,中国视谷产业社区第一书记陈冠棠说:“员工上下班出行是很多企业关注焦点,为了方便园区企业员工的日常通勤,我们与区交通局和区公交公司等单位合作,开通了从地铁滨康路站直达企业门口的公交专线。近日,园区还将增设一条直达地铁长河站的接驳专线。在产业社区治理过程中,我们通过社区治理跟产业服务两条‘腿’共同走,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让助企服务事项更好地落地,让产业更集聚、更生态。”
企业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在河上镇膜力产业社区内同样受欢迎。近日,在河上镇膜力产业社区内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员工汤幸尧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前来咨询医保共济业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没几分钟就为家人办好了医保共济业务。
膜力产业社区党支部书记谢泽轶说:“原先园区企业办事需要跑到河上集镇或临浦、区级办事中心去咨询,现在社区有这个办事大厅后,企业可以不出园区就能办理医保、社保等高频次业务。”
河上镇膜材料小镇是围绕高性能分离膜材料产业打造的特色产业集群,是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目前,膜材料小镇已集聚企业39家、员工近万人。
随着膜材料小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聚集于此,员工的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医保、社保、公交、金融等服务需求量倍增。随着企业综合服务分中心的落户,“办事不出园、审批零跑腿”的美好愿景成为了现实。
政务服务“沉下去”
企业难题“浮上来”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我区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萧山区产业社区(商务社区)企业服务驿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我区通过结合产业社区实际构建“一类事”,突出产业特色,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整合经营主体需求强烈、关联度高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和“一件事”,在“企业开办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等基本政务服务基础上,提供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21项增值服务事项,有力破解产业链发展瓶颈制约。
对此,萧山区审管办副主任贾琦说:“针对不同的产业,我们梳理了产业服务当中的高频事项,构成服务清单,下沉到产业社区。下一步,我们打算按照标准化建设方案,把企业服务驿站的标准化工作做起来,跟产业社区和产业社区内的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企业解决更多实际困难。”
同时,随着数字政务改革的持续推进,掌上办、网上办、远程连线指导办多措并举,以“网办优先、自助为辅、窗口兜底”的企业服务新模式,正在不断提升民生温度。(盛凤琴 陈伟聪 史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