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 引 号 | H004/2025-61619 | 成文日期 | 2025-06-19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主题分类 | 教育 |
序号 | 内容 | 细化量化的年度目标 |
127 | 面向青年发放入园补助。 | 第一季度:出台《萧山区青年人才子女入园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开发上线申报通道。 第二季度:“亲清在线”政策超市兑付上线,发布政策解释及操作指南,申请人进行子女入园补助在线申报。 第三季度:审核申报材料,下达补助经费,完成在线兑付。 第四季度:进行首次兑付工作总结,做好资料归档。 |
130 | 持续擦亮“尚学萧山”品牌,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建设。 | 第一季度:围绕“学校发展力”“课程领导力”开展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建设行动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提质行动。 第二季度:搭建教育改革成果学术平台,全面展现萧山区共建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实验区成果。 第三季度:围绕“教学变革力”“教研支撑力”“学生创新力”开展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行动、新时代教研支撑力提升行动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第四季度:做好全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区域成果汇集和品牌宣传工作,持续擦亮“尚学萧山”品牌。 |
131 | 优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着力打造教育共富标识性成果。 | 第一季度:出台《2025年萧山区教共体(集团化)工作考核方案》,明确37个共建型教共体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 第二季度:加强教共体建设,优化跨地区教共体、跨区域教共体、共建型教共体和南部镇街紧密型教育集团,提升城乡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季度:开展第二轮南部教育共富推进情况考核及激励,选派新一轮交流干部、教师不少于100人。跨地区、跨区域教共体开展暑期学生交流互访活动,加强校际文化交融与视野拓展,深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第四季度:总结全年教共体(集团化)建设成果,考核37个共建型教共体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召开南部共富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展示推进会,梳理典型优秀案例,提炼成功经验。 |
132 | 启动高中项目“5+5+4”攻坚行动,加快萧中世纪城校区新建、萧山二中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学位供给短板。 | 第一季度:整体统筹5所新建高中萧中世纪城校区、新街高中、瓜沥职高、科技城西单元高中(一期)、义桥高中新建项目,5所改扩建高中萧山二中、萧山三中、萧山五中、萧山八中、萧山十中,4所潮汐学校蜀山单元中学、南五路中学、城东中学、万向中学新建项目,结合学位紧缺情况和建设时序,制定年度计划,挂图作战,合理安排项目推进进度。 第二季度:年度开工项目萧中世纪城校区、万向中学新建项目和萧山二中、萧山三中、萧山五中、萧山八中、萧山十中改扩建项目深化方案设计,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准备招标工作;前期项目南五路中学启动代理招标,加快推进;城东中学新建项目完善方案设计和相关报批工作。 第三季度:确保2所新建高中和5所改扩建高中项目按期开工,开工后抓好施工质量和效率;前期项目启动设计招标工作,提前谋划推动方案设计,为下一年度方案评审和开工做好准备,留足时间。 第四季度:对照年初目标计划,复盘各项目推进情况,推进良好的项目推广经验做法,进展缓慢的项目要集中研讨分析原因,并加强各部门联动,克服项目的堵点难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同时谋划蜀山中学、新街高中、瓜沥职高、科技城西单元高中(一期)、义桥高中等前期项目,做好前期工作,保障下一周期顺利开建。 |
133 |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普职融通。 | 第一季度:产教融合方面,区域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育工程;职普融通破冰,区域可行性调研,制定职普融通方案。 第二季度:深化产教融合,牵头成立区域产教联合体及相应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使用方案;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及招生计划确定,举办全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 第三季度: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举办区域技能大赛,出台企业参与度星级评定办法,完善教师下企业考核机制;职普融通课程研训活动,开发校企贯通培养项目。 第四季度:发布年度产教融合报告,评选10家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形成区域职普融通课程标准,开展职普融通追踪评估。 |
134 | 持续加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队伍建设。 | 第一季度:启动全区全员自主选课培训,聚焦师德师风,围绕政治、职业、时代、文化四大底色,全程浸润;启动直属学校的“底色工程”全员培训,打造“行知思政——三研”品牌,建构大思政一体化萧山范式。 第二季度:持续深化“三类五阶工程”。针对学科教师,锚定教学一线,厚植教学根基;聚焦行政干部,洞悉政策趋势,提升五项能力;围绕班主任队伍,着眼德育创新,夯实育人支撑。 第三季度:完成“师链AI+”先锋队素养提升工程,针对研训员、“首席信息执行官”、“数字专员”、各学段种子教师,定制课程,全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第四季度:通过前期筹备,形成5年内新教师伴随式教师画像,实现数字技术和教师成长路径的全过程融合,将教师成长性评价转化为专业发展力,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