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批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河上镇蒸糕制作技艺、竹制品制作技艺纳入区级传统技艺项目,河上紫东麻糍节入选区级民俗项目。截至目前,河上镇共有国家级非遗1项、杭州市级非遗2项、萧山区级非遗16项,成为全区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乡镇之一。如今,河上“非遗”牵手文旅,焕新“出圈”,吸粉无数。
3项新上榜非遗
留住老手艺 留下老味道
此次上榜的河上镇蒸糕承载着不少萧山人儿时的美好记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蒸糕常常与祭祀、上梁等喜庆场合紧密相关,成为人们表达喜悦、祈求幸福的重要食品,寓意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河上镇朱家村的蒸糕技艺可追溯至宋代,朱万七公定居河上凤凰山脚,形成朱家村后,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如今,蒸糕更因其天然健康的特质,成为现代饮食中兼具文化底蕴与营养价值的佳品。
说到吃的,此次上榜的非遗美食紫东麻糍可以说是河上近年来的“新宠儿”。
相传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河上胡氏族人会把收获的粮食用来搡麻糍,麻糍搡好后在紫东村泥桥头枫树下分发给村里13周岁的青少年,吃了麻糍就意味着长大成人,要有担当。河上紫东麻糍节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同时也成为河上促进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的品牌项目。
除了美食,河上让人留恋的还有那一片道林竹海,丰富的竹林资源也孕育出了竹制品老手艺。立“竹”资源,做“竹”文章。其实,早在清末民初,河上惠民街历经数百年发展,已集结了各类手工艺人,其中有一位东阳竹编师傅邵同吾也携带妻儿慕名而来,制作一些竹席、竹篮、竹篓、米淘篓等竹制品售卖,以此营生。他的产品越来越受老百姓的喜爱,生意越做越好,该项手艺也已历经四代师徒。亚运会期间,该非遗手艺人运用多种竹编工艺,编创了吉祥物莲莲、琮琮、宸宸,每个高度在4米左右,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今,河上的竹制品制作技艺将乡村的人、景、物有机结合,点亮了人们的生活,也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呈现出独特韵味 。
搭建“新链条” 开发“非遗+”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那么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如何进一步激活非遗“一池春水”?怎样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持续绽放新光彩?其实,河上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
近年来,河上镇以民俗活动为纽带,将龙灯胜会、马灯巡游、背马纸罗伞表演等传统民俗转化为常态化文化展演项目,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春节期间,河上的龙灯胜会直接火爆“出圈”。盘龙巡游、马灯巡游、十五闹元宵活动等多场民俗活动累计吸引超2万名游客,相关报道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央广网等50余家媒体平台。全平台浏览量突破3000万次,大大提升了萧山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河上举办了多场活动,融入了非遗元素,带动了河上乡村旅游,星空小镇、爱宝亲子乐园等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在推进非遗项目过程中,河上镇还投入200万元建设镇级非遗馆,融合展览、体验、研学等多个模块,每年举办活动20余场。河上非遗项目还通过大手牵小手走进校园,其中非遗项目“龙灯制作技艺”课程被带入全区中小学、青少年宫等课堂……让非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萌芽生长。
未来,河上镇将立足非遗活态传承新阶段,以非遗馆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矩阵,开发“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精品路线,联动星空小镇等景点推出四季主题非遗活动,设计非遗文创IP衍生品,让千年文脉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光彩。(盛凤琴 施沐阳 柯懿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