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艺精品力作
●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推进人文乡村建设
有着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古色古香的欢潭老街、建在乡村里的印纹陶博物馆……行走在萧然大地,总在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一个转身间,便与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撞个满怀。如何让文化深度嵌入乡野,浸润人民生活,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萧山自有答案。
升级品质
让公共文化服务浸润群众生活
走进宁围街道市心社区的苹果儿童阅读馆,心光剧场里正播放着科普电影,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阅读魅力。“这里既是带娃的好地方,更是文化磁场,对于培养小朋友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帮助。”居民阮彦卿说。
一旁的“泊光集”邻里中心,也是一个松弛温暖的文艺空间,有自习空间、主题艺术展览、知识讲座、咖啡bar……居民沈睿彪称之为“工作与家之间的缓冲带”。他说:“我很喜欢在这里小坐。下午1点多到2点的时候,人还不多,窗边阳光很好,可以处理工作、看看书、聊聊天,都很美好。”
“市心社区的居民中,有75%是年轻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群体占比80%。为此,我们打造了文化空间,通过邻里中心、苹果儿童阅读馆、青少年分宫等七大心光点阵,构建全年龄段文化服务体系。”市心社区党支部书记韩旭炜表示。
这样的文化空间正在全域生长。在萧山的乡土大地上,还有空军抗战纪念馆、汤寿潜故居陈列馆、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一批批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体量小但特色足,或展示农耕文明、非遗技艺,或讲述名人故事、红色文化,提供独特的差异化文化体验,承载着传承文脉的功能,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高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接下来,萧山将在提升公共文化品质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五馆合一”城市文化公园、 围垦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萧山剧院、镇街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有机更新,建好用好文化驿站、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
与此同时,加快探索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推进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模式和专业运营主体培育。引进高端艺术展、美术展、音乐剧等,迭代升级“潮文化Park、Power、Party”文化品牌,持续做优“文艺赋美”工程、“全民艺术学堂”,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乡韵新生
用文化唤醒乡村生命力
每周五中午,在湘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琵琶声总是准时响起。文化特派员朱虹轻拨琴弦,14位社区学员的指尖在丝弦上起舞。“没想到这个年纪了,还能怀抱琵琶演奏,还登上了社区春晚!”学员孙玉红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自结对以来,朱虹便以湘湖社区为服务点,面向城厢街道居民开设琵琶公益培训班,组建了一支成人琵琶队。这支从社区萌芽的文艺队伍,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她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联动叶子、何姗姗等其他区级文化特派员,链接区绍剧艺术中心、区曲艺家协会、区音乐舞蹈家协会的资源进社区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自2024年6月文化特派员出征以来,《黑瓦白虹》影片已完成拍摄、欢潭五义创客实践基地即将落地、江南村艺术课程进校园等活动陆续开展、径游村村歌《木槿花开》亮相村晚……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一颗颗文化火种已经播撒开来,一批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得到培育,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从城市到乡村,文化繁荣的春风正在催生无限可能。
接下来,萧山将持续把人文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出台实施方案,开展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人才兴村等六大工程;纵深推进“文化特派员”制度、“文化管家3.0”、“艺术乡建”,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文创产品培育等惠民服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王美琳 施建丽 沈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