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萧山区益农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700亩坑塘水面上,数万块深蓝色光伏板如棋盘般整齐铺展。养殖户倪忠善蹲在塘边,正为投放虾苗做最后准备。
“渔光互补”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作为萧山最东翼的乡镇,益农的大部分土地由围垦而来。平坦的地势让这里既是特色水产养殖的福地,也是建设光伏项目的良选之地。
“光伏板下的水面温度比普通水域低2℃至3℃,为了保证虾苗的存活率及品质,这次投放虾苗的时间特地延迟到了5月份。”随着天气回暖,倪忠善也迎来了虾苗投放的“窗口期”——接下来的十多天,上千万尾虾苗将陆续“入驻”这片“科技鱼塘”,享受光伏“打伞”的舒适环境。这也意味着,益农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进入“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
倪忠善告诉记者,此次投放的虾苗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个头大、存活率高等特性。南美白对虾养殖周期一般为5月至10月,按照他的测算,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预计到今年10月,生长于光伏板下的成品虾就可以陆续上市。
更让倪忠善踏实的是,随着浙江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入驻,这片水域将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黄福勇介绍,接下来,浙江省农科院和益农镇将从遮阳控温、智能养虾等方面深入合作,在推动“渔光互补”模式增产增效的同时,落实水产品稳产保供、健康安全和生态环保要求,一体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尾水治理,共探“渔光互补”发展新路径。
去年以来,益农镇整合了民围村、群围村等地的土地资源,打造萧山区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益农镇现代农业创新区项目,并探索以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为核心内容的“渔光互补”智慧产业园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集绿色高效养殖示范区、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5月底可实现并网通电。益农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投产后,年平均上网电量约为1.17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2万吨,为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拉动地方投资增长等起到积极作用。
民围村党总支书记赵栋梁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过去分散出租的鱼塘,每亩年收益不足800元。如今通过统一运营,光伏项目能为村集体年增收超120万元,还能解决养殖效益低下等问题,并提供多个就业岗位。(金婷婷 李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