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钱江世纪城,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折射在玻璃幕墙上的不只是城市的剪影,更是无数青年创业者眼中跳动的理想光芒。生活在萧山的青年,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恰似DNA的双螺旋结构,在青年自身的成长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缠绕、交迭……
青年聚则城市兴。每一座城市,都在招引青年,期待更多青年才俊成为城市“合伙人”;每一个青年,都希望找到一个与自己“同频”的城市。那么,青年与城市,如何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青年城市让青年做主
因为什么爱上一座城市?一千个年轻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
3月21日,萧山首届青年发展大会召开,千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齐聚一堂,诉说着他们对萧山的情谊。
“萧山给了企业成长的沃土,作为扎根萧山的本土企业家,我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对青年的支持力度。”作为首批“萧山青年发展大使”代表的郭昊展,对萧山满怀热爱。“父辈在这里拼搏,‘敢拼敢闯’的萧山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未来我将以‘大使’身份为纽带,推动产业链与青年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萧山打造‘钢结构之都’和‘青年创新之城’双名片。”
在萧山,青年从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时代的创造者。改革开放初期,鲁冠球带领乡镇青年让萧山制造走向世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万向、传化、荣盛、恒逸为代表的青年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助力萧山一跃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区”;当下,一批新生代创新创业者,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助力萧山建设创新强区、创业胜地。他们对萧山这座城市的情感投射,也在打破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构建起无数个涵盖多领域的“城市镜像”。
用一句新潮的话来概括:让青年成为城市“主理人”。
闻堰街道湖风社区的永光艺术中心里,主理人李永光将美术馆搬进社区,打破被禁锢“象牙塔”的艺术定义;浙农东巢艺术公园内,一群有创意有想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将原本不起眼的空地打造成小酒馆、咖啡店,成为整个杭州极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他们用创意重新定义城市商业,用理念和审美雕琢着城市调性,让硬核厂房与潮流文化碰撞火花。这种“非标商业+主理人生态”的模式,不仅激活了空间,更重塑了片区的文化基因。
“年轻人喜欢的事,我们就要干,萧山要做的是真正让青年站C位、当主角。”萧山不止一次发声,要营造海纳百川、开放活跃的城市氛围,持续激发青年参与城市发展、建设、治理的热情与活力,为青年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未来,萧山将进一步拓宽“青年萧山青年说”的渠道,全力搭建各类“急难愁盼”直通渠道,让“后浪声音”直达政府;进一步拓展“青年萧山青年建”的深度,通过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参与、文化品牌共创等方式,拓展更多青年“城市合伙人”“社区主理人”,切实增强青年群体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青年与城市双向赋能
对于青年来说,选择一座城市,就业机会是首要需求,职业发展前景是最大的吸引力。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71.7%的受访青年在选择未来发展城市时,把就业机会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个调查结果,与“青年工匠”林武全的选择不谋而合。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的林武全,先后辗转安徽、贵州等地的技术学院教学。为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深化专业技能,2023年9月,受萧山引才育才政策吸引,林武全成功入职先临三维,担任职教行业专员,负责技能赛事支持、技能培训以及高精度三维视觉技术的推广普及,并被评为“杭州市C类高层次人才”。去年,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在林武全与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的指导下,中国选手斩获历史首金。
“萧山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科研平台,对青年人很友好。例如每年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青年技工不仅最高可获得1万元奖励,还会被授予‘萧山区技术能手’称号。”作为从技能大赛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林武全深知机会的宝贵。在日常工作中,他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与团队一起钻研高精度三维视觉前沿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并将产业前沿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萧山,像林武全这样的青年技能人才还有很多,他们的青春成长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青年融入城市,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城市拥抱青年,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在萧山南片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内,有田间地头的科学家和土特产种植的行家里手,有做咖啡的“归隐”返乡人和带资进“村”的外来企业家,也有留学归来的新乡人……在这里,政府主导、企业驱动让他们安营扎寨,相互依附却又各自成长。
对一座城市来说,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前正奋力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萧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青年的加入。面向青年人才,萧山将开展“岗位建功行动”,例如“匠苗”工程千万资金孵化青年工匠、“卓越工程师”10万元重奖技术模范、青年农创客千万基金助力和新业态群体个性化暖心帮扶。萧山尽己所能,助力青年在岗位上突破自身“天花板”、激活技能“动力源”,让青年在萧山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展现“高光时刻”。(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