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院企共建联合实验室超150家

撬动研发投入超15亿元

发布日期:2025-04-30 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作为我区装备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钱江电气刚刚投入运行了一条新型节能变压器生产线,使新产品的能耗比同行降低三成,一季度斩获6.7亿元新订单。而这条新型节能变压器生产线的精细化能源管控与运维服务测试,就是由北大信研院与钱江电气共建的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完成的。

这种“实验室与车间同频共振”的场景,如雨后春笋般在萧山涌现,勾勒出萧山科研平台赋能产业升级的创新图谱。截至目前,以“北斗七星”为代表的区内科创平台累计与各类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超150家,撬动研发投入超15亿元。

“科研平台+产业链”双向驱动

“以往受到产线老化和市场竞争影响,企业传统变压器产品利润下降了5个百分点,新产品自带工业控制软件,产线要升级,但是不知道怎么把现有设备连接起来正常运行,这是公司最大的痛点。”钱江电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钱江电气的技改项目入选首批全省千亿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工程。面对这一生产难题,钱江电气与北大信研院共建的“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成为技术外援,对产线软件系统进行升级,并投资1.3亿元对全部26条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产品的交付期已经排到7月份之后了,我们新设备上来之后,对于产量的增长有了更加从容的应对。”企业负责人表示。

需求的契合是成功合作的关键。科研平台和企业、地方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赋能,而是双向奔赴。

前不久,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萧山区块内,浙大国际科创中心与杭州开幕光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作为全国领先的全链条开放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应用创新平台,此次与企业共建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将主要围绕先进半导体前沿技术,聚焦人工智能、车规级感知芯片、3D感知算法等领域,赋能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致力于成为萧山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最强助力。

近年来,萧山大力构建“研发活动在平台,科技赋能在企业”院企合作机制,支持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中试平台等合作载体,统筹使用双方人才、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通过支持科创平台招引上下游企业开展链式合作,形成以科创平台为牵引的集成电路、合成生物、视觉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生态圈。”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湘湖实验室,已与传化农业、摩珈生物、杭州纽曲星等龙头企业及有关高校合作共建了10条产业链。

打造人才流动的“生态雨林”

在湘湖实验室生物种业研究院内,育种专家陈晓超正带领团队攻关油菜、大豆智慧育种基础研究。他的身份标签上同时印着“湘湖实验室产业研究员”和“传化生物特聘育种顾问”,这种“双栖人才”现象,正是萧山通过院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构建的“人才雨林生态”的生动缩影。

去年年初,传化集团与湘湖实验室共建生物种业联合创新中心,聚焦油菜、大豆等新品种的“育、繁、推广一体化”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在陈晓超的带领下,中心引进生物育种人才6名,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超过80%。同时,短生育期油菜和高含油量大豆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区内科创平台已与各类企业开展院企双聘‘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人才共享115人。我们支持高校与科创平台双向互动、互为支持,开展研究生、重点产业领域人才联合培养。例如湘湖实验室与国内11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已于3月入学。”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人才输血”到“生态循环”。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内,一场关于产学研生态的重塑正在进行。

月初,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一期成果展示暨镇域共富项目启动,一批科学家、科创企业正式入驻谢径安传化植物科学中心,其中就有湘湖实验室生物种业研究院的科研团队。

“选择谢径安,是我们综合考量的结果。”湘湖实验室生物种业研究院副院长袁凤杰博士说,从前受限于地域、气候,一年至多完成两季大豆的种植,即便冬季赶赴海南南繁,也最多再增加一季,“但在谢径安,我们能实现‘四季耕耘’,速度快了一倍。”借力科研温室,袁凤杰团队已经完成一季大豆的试验种植,研发的大豆新品种预计将于明年试验,从而形成稳定的高世代品系。

更具颠覆性的,是人才培育链条的重构。如西电杭研院实施“学习在课堂、实践在企业”的育人模式,构建了“1+2”分段培养体系,即1年课程学习加2年企业实践。123门课程中设置 21门校企联合课程,并聘请近400名企业导师,推行“双课堂”“双导师”“双考核”机制。此外,通过“企业定制培养班”“行业联合培养班”等形式,与地芯引力、杜比医疗等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高度。目前,西电杭研院已培养研究生2000余人,首届毕业生实现百分百就业,其中留浙工作占比32%。

如今,在萧山的各大科研平台和企业内,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创业青年们正围绕着实验设备、科研技术展开激烈讨论。这种打破身份界限的创新场景,也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才雨林’不是简单的人才集聚,而是让知识、资本、技术像热带雨林中的养分一样自由流动、循环再生。”(黄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