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临水而兴,浦韵悠长。临浦镇,这座千年古镇,不仅以“镇村共济”书写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更以“大区善治”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从“微网格”精准服务到“邻里议事会”的民主协商,从文化礼堂的乡风浸润到数字赋能的便民创新,临浦镇以治理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今日起,推出《善治临浦》专栏,探寻“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密码,记录共建共治共享的鲜活故事,见证这座古镇如何以治理之“善”,成就发展之“美”。
天刚蒙蒙亮,临浦镇农贸市场西侧的自产自销区已热闹起来。农户们凭借审批发放的《自产自销证》有序定点摆摊,青翠的蔬菜被码放得整整齐齐,供赶早市的市民驻足挑选。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与前些日子摊贩占道、垃圾遍地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见证着临浦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持证上岗”
让管理有温度也有规矩
临浦镇农贸市场周边曾是基层治理的“痛点”。每天天不亮,上百名自产自销和流动摊贩聚集在市场西侧,有的甚至挤占了03省道的人行道。随之而来的,是拥堵的交通、满地的菜叶和此起彼伏的争执声。
“以前城管一来,我们就跑,城管一走,我们又回来,像捉迷藏一样。”菜农华大伯苦笑着说。而对执法队员来说,这些摊贩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劝离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矛盾。“管严了,老百姓骂我们不通人情;不管,市民又投诉环境脏乱。”临浦镇社区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很无奈。
如何既让菜农有生计,又让城市有秩序?临浦镇没有选择“一刀切”取缔,而是用“疏堵结合”的方式,给流动摊贩安了个“家”。治理的第一步,是“验明正身”。临浦镇政府联合各行政村,核实农户是否真是本地种菜的“老把式”。确认后,农户需签订《自产自销承诺书》,保证“卖的是自家种的菜”。审核通过的,就能领到一张“自产自销登记牌”,相当于摊位的“身份证”。
“现在有了固定位置,不用再东躲西藏,生意反而更好了。”华大伯拍了拍胸前的牌子,笑得憨厚。截至目前,临浦镇已为251名农户办理登记,曾经的“游击战”变成了“持证经营”。同时,镇政府还划定了“早市专属时间”——每晚11点到次日早上7点。既满足了市民“赶早市”的习惯,又避开了白天的交通高峰。
共治共享
让城市有“颜值”也有“温情”
制度有了,执行也得跟上。如今,自产自销区每天有两名城管队员值守,但他们的角色悄然转变——从过去的“驱赶者”变成了“协调者”。
“以前看到城管就跑,现在他们还帮我们摆摊位、维持秩序,大家反而更愿意守规矩。”菜农沈大姐说。这种“柔性管理+刚性约束”的模式,让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摊贩安心了,市民方便了,城管的工作也好做了。
“流动摊贩治理不是‘一堵了之’,而是要在‘管’与‘放’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治理才能长久。”社区治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从“你追我赶”到“共治共享”,临浦镇的自产自销区治理,不仅破解了流动摊贩的“老大难”问题,更让城市管理有了人情味。正如一位市民所说:“现在买菜方便,环境清爽,这才叫真正的‘烟火气’。”
从规范管理到品质提升,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跃迁,临浦镇正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治理创新,以“城乡融合,大区善治”为发展航标,以“镇村共济,善治共荣”为奋进方向。在大平安系统集成治理的强力牵引下,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稳步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于“后亚运时代”的壮阔征程上,奋力书写独具特色的临浦篇章。(项亚琼 王丽利 边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