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擦亮萧山历史文化标识
●激活传统文化创新基因
萧山历史悠久,文脉丰富,是一座亟待开采的文化“金矿”。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让文化根脉滋养经济社会发展?
萧山给出了回答:我区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活化历史名人IP,激发非遗创新活力,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开发,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活化历史名人IP
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新学期伊始,全区2万余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收到了一份“文化味”十足的入学礼——先贤读本《大唐诗狂贺知章》。
《大唐诗狂贺知章》是湘湖研究院推出的原创绘本。读本在绘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兼具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萧山历史文化的窗口。
这是萧山活化历史名人IP的一个缩影。历史上,萧山名人辈出。除了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还有民族英雄葛云飞、“海派”巨擘任伯年、历史学家蔡东藩等。不少镇街已经行动起来,积极打造历史名人IP。
比如新塘街道多次对朱凤标故居进行修缮提升,现在常态化开展家风教育实践、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着力将故居打造成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文化名人地标;进化镇做好汤寿潜故居纪念馆、葛云飞故居纪念馆等古建修缮,并结合文化酒店、景区村庄等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各类研学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接下来,我区将深入挖掘贺知章、葛云飞、朱凤标、任伯年、汤寿潜、蔡东藩等历史名人资源,积极探索出一种地域文化与名人IP主题文创相结合的新形态,打响“知章故里”文化IP,让文化名人荟萃成为萧山鲜明的文化标识。
激活创新基因
让非遗融入生活
不久前,“老大昌酱品”省级非遗工坊迎来了一群“小小非遗传承人”——来自杏绘儿童教育的小朋友们。在传承人的带领下,他们体验了翻酱捣缸、磨面粉等传统技艺,聆听“从一粒黄豆到一滴传统手工酱油”的匠心故事。
这是“老大昌酱品”自去年6月以来,与区内外亲子机构、旅行社、小学等合作开展的非遗研学项目。“一方面是为了非遗传承,另一方面也通过研学产品销售,打开新的经济通道。”第六代传承人吕江南介绍,目前每月接待研学的学生数量在400至500人,通过研学工坊年收益在100万元左右。
近年来,萧山不断激活创新基因,推动非遗焕新升级: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和非遗主题酒店(民宿),探索让非遗主动走向市场的“非遗+”多产业联动模式,推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非遗文创产品……
截至目前,萧山共有各级非遗工坊26家,年销售额超6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4500余个;连续三年举办区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共诞生不少独具“萧山味道”的文创产品;航民百泰“向阳而生”金饰等多项非遗产品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交织共生。
接下来,萧山区将积极组建“非遗工坊联盟”,推进非遗文旅、非遗文创、跨门类联创等非遗产业培塑。力争到 2027年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30项、传承人30名,新增非遗体验基地5个、非遗主题酒店(民宿)5个。(童宇倩 陈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