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山城区驱车半小时,便到了临浦镇横一村。金秋时节,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宛若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然而,单靠一只秋天的柿子,捧不牢“农文旅”的金饭碗。
如何让横一村四季皆美、常来常新?这个难题,在去年6月迎来了破题之人:区总工会宣教部干事潘琦,作为文化特派员进驻横一村,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文化赋能之旅。
引路者:从“头脑风暴”到落地生根
“研学活动不能只盯着孩子,家长们的体验同样重要!”“这个之外,我想还可以请劳模工匠来授课,既传技艺又扬精神!”4月10日上午,“网红打卡点”横一村鸭棚咖啡店内热火朝天,潘琦将酝酿已久的四季文旅新点子,与围坐在一起的镇村干部、村民代表们进行着激烈的思想碰撞。
带着文化特派员的使命,去年6月,潘琦一到横一村,便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他发现,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村落底蕴深厚——有着《横山龙马灯会》《炝柿子》等非遗名录项目五个,还被纳入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连年举办的柿子采摘节,更是让这个古村落名声在外。但问题也很明显:村庄旅游淡旺季受季节变迁影响较大,如何做到四季全时的淡季不淡呢?
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后,结合临浦镇相关部署,潘琦开出了“文化处方”:利用好村里研学中心的硬件设施,依托“娘家人”区总工会“萧工学堂”资源平台,深入做好橙柿课堂工作。在为青少年提供课程之余,也可以为到场的家长提供包括插花、茶艺、陶艺等一系列课程,进一步丰富研学服务内容,提升研学亲子双方体验。此外,他还计划引入劳模工匠进村、职工疗休养、亲子游等项目,让文化体验贯穿全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横一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潘琦就开始尝试,利用“萧工学堂”优势资源,搭配横一村如意山房和研学中心等场馆,为村民开展声乐、瑜伽、家庭急救等课程的授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在潘琦看来,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不断激发着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乡村振兴赋能。
织梦者:让村民从观众变主角
从卖柿子到卖风景,在横一村,千亩稻田—如意跑道—如意柿界—如意山房—吉柿·清昼茶院,一条文旅动线已然成型。但潘琦想得更远:“景点是骨架,文化才是灵魂。”他决心为村里留下更多的后备人才力量,及独属于横一村的品牌节目。
去年9月,萧山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歌咏大会暨2024年“潮文化Party·我们的村歌”大赛总决赛舞台上,横一村合唱团一鸣惊人。谁能想到,这支由“五音不全”的村民组成的队伍,从镇赛冠军一路闯到区赛银奖。
“潘老师带着我们一个音一个音地抠,现在上台再也不打怵了!”村民傅大姐笑得灿烂。自接到任务起,音乐表演专业出身的潘琦便发挥自身优势,快速组建起专业的合唱团指导团队,顺利完成村歌《梅里的柿子红了》的歌曲改编工作。紧接着,在横一村村委的配合下,由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也快速组建起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打磨,潘琦与村民彼此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一路过关斩将走到了区级舞台。如今,改编的歌曲《梅里的柿子红了》已经成为了村里的文化名片。
把文化种子种进村里,把文化自信带给村民,潘琦认为这就是文化特派员存在的意义。今年,潘琦又有了新创意——以“小柿子的大梦想”为主题,深入挖掘景点背后的故事,编排一个宣讲作品,让村民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文化特派员不是送几场演出就走,而是要和乡亲们一起,把文化的种子种进泥土里。”站在如意山房前,潘琦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茶山,脸上写满期待。春茶吐翠,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正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生,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项亚琼 许灵翀 吴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