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正是人们外出踏青、郊游的最好时机。然而,随着气温回升,各种动物也变得活跃起来。近日,区一医院急诊一天之内就陆续接诊了2位被蜈蚣叮咬的患者。
事发当天,徐大叔在工地水池处清洗自己的鞋子,洗完后伸手拿取放在一旁的毛巾用来擦拭,突感右手手背处传来一阵刺痛,低头一看,手上竟然有一条长长的蜈蚣。
被咬后,工友赶紧将他送至医院就医。到医院时,徐大叔的右手已肿胀明显,并伴有疼痛麻木感。医生观察伤口后,予以清创、止痛、解毒、注射破伤风等对症处理后,徐大伯的疼痛麻木感有明显的好转。
徐大叔刚走没多久。急诊科又来了一位同样被蜈蚣咬伤的患者吴师傅(化名)。当时吴师傅正光脚下地,准备耕种,踩下去的那一刻疼痛难忍。抬脚一看,一条蜈蚣咬到了脚底。吴师傅被家里人送医就诊,好在处理及时,并无大碍。
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孙伟介绍,每年的4—10月是蜈蚣活跃期,蜈蚣昼伏夜出,喜阴暗环境(如落叶堆、缝隙处等),在温度20℃—30℃时最活跃。被蜈蚣咬伤后,被咬伤部位有典型的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其周围可出现血疱、水疱、瘀斑,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谵妄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
孙医生表示,无论是被猫狗咬伤、蛇咬伤,还是被昆虫叮咬,清洁伤口永远是第一步。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使用肥皂或消毒液辅助清洗。对于浅表伤口,可用酒精消毒;如果伤口较深,可以用稀释后的碘伏消毒,对于深度伤口或皮肤破损严重的情况,酒精的刺激性较强,不建议直接涂抹,以免加重疼痛和损伤。
他提醒广大市民,蜈蚣毒素是由蜈蚣的毒腺分泌的一种复杂混合物,被咬伤后,千万不要以为是小问题耽误病情,需及时就医。在紧急处理伤口时不要偏信偏方,用尿液等土方法自我治疗,这样会增加细菌感染及扩散的风险。也不要用绳子长时间绑住患肢,容易造成患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组织坏死。发现有伤口切记不可用嘴吸吮,避免挤压伤口、抓挠伤口。(盛凤琴 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