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眩晕容易在春天发生,一旦发作天旋地转,让人恶心想吐,甚至没法走路,眩晕和头位变化有关,呈发作性,每次持续不到1分钟,这就是耳石症。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显示,在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高发期。3月27日,记者从浙江萧山医院了解到,3月以来医院神经内科门急诊耳石症患者就诊量近200人,较上个月增加20%,值得注意的是,耳石症的发病年龄段不限。
近期一位70岁的女患者,起床时突发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大汗,奇怪的是十秒左右又恢复正常,但是翻身时又一次出现同样眩晕的情况。这一状况让家人很担心,就怕是中风。为此,家人立即带患者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接诊医师在诊断后考虑“耳石症”,随后通过位置诱发试验阳性,也证实了医生的诊断。
“耳朵里的一块小石头如果脱落到一个异常的位置,当石头在耳朵里流动的时候,就会出现眩晕的感觉。”浙江萧山医院神经内科胡海杰医师说,在医学上,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理论上,任何能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可能诱发耳石症,比如外伤、维生素D缺乏、睡眠不足、激素水平变化等。
耳石症的晕有个特点:头一动就眩晕,只要头保持不动时,眩晕立马消失。在诊室里,医生通过给患者头部的体位变化让耳朵里的“小石头”回归原位,数分钟后患者眩晕的症状明显改善。
在医生的临床诊疗中经常能听到患者的疑虑:耳石就是耳屎吗?掏耳朵就能恢复吗?其实不然,两者相差甚远。耳屎是在人体外耳道内,耳石则在内耳。
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在耳石膜上,而且耳石非常小,只有20-30um,比灰尘还要小得多。当出现一些诱发因素,如疲劳、外伤、内耳缺血、骨质疏松等,耳石就可能脱落进入半规管,并在重力作用下在半规管内滑动,从而引发眩晕。当头部保持静止时,耳石不再滑动,眩晕症状便会缓解。
“很多耳石症患者常在起床、翻身、躺下时症状最为明显,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症状一般在几十秒内缓解,但也让人痛苦不堪。相对来说,春季是耳石症的高发时段,近几天不管是门诊还是急诊,每天都能碰到多名耳石症患者。”胡医生说。
为什么春季耳石症患者明显增多?对此,胡医生表示,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人体缺钙时,耳石的结构可能变得疏松、易碎。在北半球,冬季日照时间减少,人体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大幅减少,容易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经过冬季的消耗,体内维生素D水平在春季通常较低。缺乏维生素D会降低钙的吸收效率,进而影响耳石的稳定性,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耳石症患者恢复后还是会复发,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可以阻止耳石症复发的方法。但是医生可以通过人工复位,也可以借助仪器设备复位等,复位后效果明显,眩晕的症状很快就会缓解。
耳石症本身不会危及生命,但要注意与恶性眩晕(如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差别。因此出现眩晕症状还是要及时就医。 (盛凤琴 郁峰 孔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