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管理局

区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别让 "毛孩子" 成 "星期宠"!黑心套路要警惕

发布日期:2025-03-31 15: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消保委秘书处

近年来,随着“宠物经济”持续升温,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也频频曝光。从“星期宠”到虚假宣传,从合同陷阱到售后推诿,宠物消费领域存在诸多风险亟待警惕。为此,区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依法维权。

宠物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免费领养”变捆绑消费

部分商家以“免费领养”名义诱导消费者签订长期协议,要求购买指定宠物用品或支付高额押金,甚至宠物死亡后仍强制消费。此类合同常隐藏“最低消费”“终身绑定”等条款,消费者易陷入“宠物贷”陷阱。

二是宠物健康隐患突出

“星期宠”(养1-7天死亡)现象普遍,部分宠物存在先天疾病或传染病,商家通常拒绝提供检疫证明或疫苗接种记录,消费者维权时因缺乏证据陷入被动。

三是货不对板与虚假宣传

部分商家利用“美颜”视频、伪造疫苗记录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直播间或线上展示的宠物与实物差异较大。同时商家虚构稀有品种、虚标价格等情况也频频发生。

四是合同陷阱与霸王条款

部分商家通过“包换至满意”等模糊承诺诱导消费,并设置各类不合理的格式条款,分期付款绑定高额违约金,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五是售后维权困难

私下交易(如微信转账)缺乏平台监管、运输途中宠物死亡责任难界定、商家无资质违规诊疗等问题突出,消费者通常因证据不足或跨区域问题面临阻碍。

针对种种消费风险,消费应突出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正规渠道,核查关键凭证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的实体店或平台进行交易,如官方认证的宠物店、繁殖基地或有完善监管的线上平台等,避免无资质的私人卖家和来源不明的销售渠道。交易前需仔细检查宠物的精神状态、毛发、排泄物等健康指标,并要求商家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疫苗接种记录》等宠物健康信息。

二是签订规范合同,明确责任义务

要细化合同条款,协议中需明确宠物品种、年龄、健康状况、退换条件及售后责任,尤其需注明“宠物死亡后押金退还规则”“患病责任归属”等关键内容。对于“免费领养”“包换至满意”等承诺,应要求书面化并避免捆绑消费条款(如最低消费、终身绑定)。警惕格式合同陷阱,注意“不退不换”“解释权归商家”等霸王条款,若商家拒绝修改不合理条款,消费者有权拒绝签署。

三是理性消费,避免轻信营销套路

消费者要警惕“零元购”“按揭养宠”等话术,此类营销常以低价或分期付款诱导消费,实际可能隐藏高额违约金或捆绑销售。线上选购时,选择有资质平台并留存交易视频、聊天记录等证据,避免被“美颜宠”误导。消费者还可提前学习宠物健康知识,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宠物健康状况,降低“星期宠”风险。

四是保留证据,及时依法进行维权

消费者应保留完整证据链,包括合同、支付凭证、聊天记录、宠物健康报告等,发生纠纷后及时拨打12345电话进行投诉维权,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如销售病宠、伪造证件),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赔,必要时也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宠物是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其健康与安全需消费者、商家与监管部门共同守护。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消费、留存证据、签订规范合同等方式降低风险;商家需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则需加强检验检疫、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推动宠物市场健康发展。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毛孩子”真正成为温暖生活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