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平方米的实验室内,几十张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类电子元件、检测仪器等设备。研发人员各自忙碌着,有的专注于组装调试设备,有的伏案查阅资料,还有的聚在一起热烈讨论……
这是谱析光晶开展产学研探索的新研发中心,位于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谱析光晶,是一家准独角兽科技企业,去年相继完成超亿元B轮、preB+轮融资,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可期。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具有孵化性质的科创平台,多年来已成功培育出众多科技新星。但许多企业在成长后选择迁出平台,独立发展。
今年,已成功获得市场认可的谱析光晶,却瞄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进行了一场“反向迁徙”,把部分研发实验室搬进了该科创平台。
这是为何?对此,作为谱析光晶创始人的杨琦,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
最直接的,当属绝佳的产学研合作契机。“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拥有完善的第三代半导体开发产线,从研发到试生产,所有环节都可以在这里完成。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的确,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建设有全国唯一的全链条开放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应用创新平台,具备了“材料+器件+封装”的完整工艺技术线。入驻后,谱析光晶可以共享使用这些设备器材。“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我们的研发进程。”杨琦说,“这里的产线非常完整,如果我们有任何研发想法,都可以迅速通过实验验证,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但这一原因,还不是全部。在杨琦看来,选择萧山,选择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是全方位评定后的最优路径。
首先,企业发展空间得到了满足。过去几年企业业务快速发展,大件仪器设备缺乏足够的空间存放。而到了浙大科创中心,共有约2500平方米的研发空间和实验室,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企业的管理成本也节省了,比如折算下来的租金很优惠,水电费用全免,只需支付物业费即可。
其次,这里的科创氛围浓厚。研发办公区和实验室分别位于相邻的两幢楼内,既方便交流,又能享受更加专注的研发环境。同时,科创中心信息港园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便于企业员工平衡生活与工作。“现在上班还是比较方便的,园区内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有健身房、体育馆,感觉很不错。”谱析光晶员工韩禹说。
此外,还有大环境的推动。“这得益于萧山良好的科技政策和科创环境,为企业和科创平台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最近的‘安心宝’就让企业更加敢于放开手脚去创新。我们也正有这方面的计划。”杨琦说,“科创中心这边有很多从事芯片及电源行业的实验室和老师,正是我们期待合作的对象。”
作为2020年第一批“5213”项目,谱析光晶落地萧山以来,一直深耕特种芯片和特种电源技术研发,逐渐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今,谱析光晶正与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进一步开展合作,继续奔跑在创新之路上。
在“教科人”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企业与高校、科研平台的紧密合作,正成为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全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合作,已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30余个,合作科研项目100余项,撬动研发投入超15亿元。
和谱析光晶一样,还有不少企业把研发总部搬入科创平台。3月11日,国内首家具备单波100GVCSEL芯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企业老鹰半导体,在萧成立全资子公司——杭州开幕光子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研发总部就落址在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还与平台合作共建了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此外,承载着整个舜宇集团研发职能的舜宇创新研究院,也在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扎根,企业的研发之路走得更加顺遂。从工厂启用,到产品量产交付,仅用了5个月时间。
这些“反向迁徙”,或许也为萧山更多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转一个方向,更靠近一点,或许企业可以与科研平台一起,打破空间藩篱,缩短转化路径,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王俞楠 陈伟聪 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