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因劳累、熬夜、压力大导致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并不少见,并已逐步呈现患病年轻化趋势。
记者从区一医院了解到,仅2月份医院耳鼻喉科就有107个突发性耳聋患者住院治疗,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占了35%左右。生活作息不规律、长期佩戴耳机接打电话和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的人群更易“中招”。
耳朵出现嗡嗡声
一查竟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或暴聋,指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三天以内,在纯音测听检查中,表现为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程度≥20分贝。一般没有耳部传音结构的明显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声音的感受和感觉受损。
近日,市民华女士刚刚从区一医院出院,她就是一名突发性耳聋患者。华女士说:“前段时间右侧耳朵就有嗡嗡声当时也没注意,以为是中耳炎,为此还去买了消炎药水滴了滴,滴了两天还是没有好转,还伴有头晕的情况出现,这才想到要去医院检查。”
就诊时,医生为其进行了听力检查,发现她左耳听力正常,平均听阈值为25分贝,右耳全频听力下降,平均听阈值为55分贝,而正常值应小于20分贝。诊断结果为右耳突发性耳聋,需要住院治疗。
华女士说:“经过输液、喝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症状开始明显好转了,出院时听阈值恢复到25分贝,现在听力基本恢复正常了。回想起来,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压根就没想到是突发性耳聋,当时以为休息一下就会恢复,幸好这次去医院看了。”
确实,在门诊就诊过程中,有不少突发性耳聋患者自认为休息一段时间,听力问题就会改善。其实不然,突发性耳聋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听力不可逆转的耳损伤,甚至会出现永久性耳聋。
对此,区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张伟说:“人体依靠内耳毛细胞的摆动,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毛细胞一旦受损就难以完全恢复且无法再生,因此大多数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很难恢复听力,治疗的重点是保护残余听力,挽救受损的毛细胞。”
72小时以内
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黄金期
《杂病源流犀烛》有云:“耳鸣者,聋之渐也。”
耳鸣是耳聋的早期预警,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若耳内持续或间断出现蝉鸣声、电流声、雷鸣声,同时伴有听力下降、眩晕、耳闷胀感等不适时,建议立即就医筛查。
张医生说:“一般来说,出现突发性耳聋的72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期’,时间耽搁越久恢复的可能性越小,后期治疗难度越大。目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疗发现,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疲惫、情绪波动、感冒等是造成突聋的主要原因。另外,不正确的用耳,比如长时间使用耳机,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等,都容易诱发突发性耳聋。”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对此,张医生提醒广大市民,生活上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科学用耳,避免噪声接触,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如果一定要佩戴耳机,尽量选择降噪耳罩。声音要控制到40—60分贝,简单来说音量控制在60%以内即可。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全天累计不要超过3小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耳朵没有不适症状,尽量不要去掏耳屎,因为耳屎对耳道有保护作用。另外,有耳部疾病史或家族听力障碍史的人群,应定期接受听力检查。(盛凤琴 来舒 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