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推进。7日,记者从医保萧山分局了解到,今年我区积极推进长护险政策,目前全区已有23家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和26家机构护理服务机构通过审核,纳入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
护理员培训
让长护服务更有质量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是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外的“第六险”。如何让长护服务更好地落地,服务能力提升是关键。
近日,我区“百名护理员技能提升”行动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区首次面向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的技能培训,来自48家定点长护机构的121名护理员参加培训。
“如何协助床椅转移?”“气道有异物如何急救 ?”“上门服务应注意哪些服务礼仪?”……课堂邀请了国内知名连锁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机构的专业老师为护理员带来非常有用的护理实操经验,并围绕失能人员日常照护服务规范、护理人员应急处理技能、护理人员自身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授课指导,有效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随着我区长护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失能老人成为受益人群。对此,医保萧山分局工作人员说:“为了加快推进失能人员的评估工作,我们联合镇街对辖区的失能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安排评估专家进行上门评估,从评估公示后的次月起享受居家护理服务。其中重度失能Ⅰ、Ⅱ级参保人员进行居家护理时,每月不超过25小时,重度失能Ⅲ级则每月不超过35小时;选择机构护理的,失能人员在定点长护险护理服务机构接受全日制护理服务。在规定的长护险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范围内,长护险基金按床日定额标准支付,重度失能Ⅰ、Ⅱ级的人员为 50元/床日,重度失能Ⅲ级人员为 70元/床日。”
全区680名失能老人受益
好评如潮
据数据统计,该项惠民政策推出以来,全区已有680名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待遇,有效减轻了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和照护负担。
宁围街道宁安社区的吕大伯就是其中一位受益患者。吕大伯因脑梗中风长期卧床,生活全靠妻子潘阿姨照料。在长护险定点居家护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潘阿姨通过“浙里办”App为吕大伯提交申请。经专业评估,吕大伯被认定为重度失能,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条件。潘阿姨说:“上个月35小时的免费护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它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有能力更好地照顾老伴。”
家住萧山区瓜沥镇八里桥村的邱大伯同样受到了保障。邱大伯今年70岁,是一名肺癌患者,因为腰椎骨折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医保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评估,并顺利通过公示。邱大伯被评为重度失能Ⅰ级,能享受每月25小时的上门护理服务。
新街街道的89岁杨奶奶因为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社区人员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杨奶奶家中,向杨奶奶的儿子详细解读了长护险政策。通过申请后,杨奶奶最终被评估为重度失能I级,符合长护险待遇享受条件,可享受每个月25小时居家护理服务。护理员上门为其提供面部清洁、协助进食、口腔护理、床上擦浴、手足部清洁护理等服务。
杨奶奶的儿子感慨地说:“毕竟我自己年纪大了,全天照料下来也吃不消,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了,惠民政策越来越贴近我们老百姓,护理员来帮忙缓解了我的压力,真的太贴心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像吕大伯、邱大伯、杨奶奶这样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长护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刚需”。
长护险作为一项新事物,在推进初期依然会存在一些痛点与堵点,比如覆盖范围相对有限、支付保障水平较低、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等。随着我国长护险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业内对多层次长护险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后续,我区也将持续完善长护险政策体系,优化经办服务水平,让更多失能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盛凤琴 金善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