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萧山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战术打法:“科创引领、智造变革、人才驱动、青年聚力”。
实践佐证了,萧山的这种打法是找准了赛道,抓住了关键。科技创新和机制变革,让萧山的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各条线、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改革的激发下释放了一波又一波的红利。与此同时,活跃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优质人才的青睐,青春成为这个城市的新生气质。
科创引领
赋能企业“焕新”“图强”
在华英新塘羽绒加工车间,原本需要经历8道工序才能达到的效果,如今只需5道就能达标。工序缩减背后,是生产效率提升30%、羽绒成本下降8%。
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传化集团首创的“羽绒无氟防水技术”,赋予羽绒连续泡水7天仍保持干燥的“魔力”。作为首批尝鲜者,华英新塘等羽绒头部企业已与传化建立供应链关系。眼下,相关技术产品正处于赶生产状态。
以科创为引领,萧山“含科量”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3.21%跃升至2024年的3.9%,“一镇七星”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纷至沓来,落地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家省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30余个,撬动研发投入超15亿元,赋能萧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政策创新,破解发展瓶颈。萧山推出《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贯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1亿元“科创风险池”和“编制池”,降低产学研合作风险。
开通“安心宝”账户后,企业出一点、科创平台担一点、政府补一点、金融贷一点、保险机构保一点,通过政府背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产学研合作热情,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50万元的保证金“撬动”1000万元的项目,从“不敢想”变成“安心办”。
“平台+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北斗七星”高能级科创平台逐渐布局,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如,浙大科创中心的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项目已在国家电网万高公司落地,形成“验证—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生态。
为了对“好苗子”进行有效识别和精准“滴灌”,首批12名区派科技特派员还将深入科创平台,优化完善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创新容错机制,进一步加强科创平台项目全周期服务。
借风起势,向“新”发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焕新”“图强”——
一方面,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老牌强企加快拥抱新蓝海,比如恒逸高规格建设恒逸研究院,大力推动“产业恒逸”向“科技恒逸”转型,传化积极抢占合成生物制高点,东南网架开疆拓土绿色能源板块,兆丰机电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胜达探索“AI+工业互联网”新路径等;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深度探索,以科百特、云尖信息、华澜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正脱颖而出,日渐成为新生力量、中坚力量。
目前,萧山累计有12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家、二等奖10家;近五年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7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8家,培育省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超180家。
8年前,萧山“独角兽”企业仅1家,但去年,萧山“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已达60家,其中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5家,新上榜“独角兽”企业数量更占到杭州增量的2/3。
智造变革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近日,百亿项目——浙江省交通集团科创总部项目落地萧经开。这个开年的大动作,将围绕萧山“2+3+X”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全区智慧交通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改革突破,积极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新生态。
在“国考”中不断争先进位,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跑出了一条动力十足的向上跃升曲线。其背后的逻辑,便是以“链”为核,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项目为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为快了“一秒钟”,跑赢了市场,这是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胜秘诀”。厂区内,投入近4000万元升级的自动装配生产线,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让生产一套汽车轮毂轴承的平均时间,从15秒变为了14秒。
在萧山机器人小镇,AI智造的成功转型案例不止于此。在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胜达集团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内,基于纸包装行业的AIGC大模型应用——小方,呈现在人们眼前。利用大模型技术,能够实现最快用60秒的时间设计一款高质量、可印刷的包装方案,这便让传统制造业企业不仅能够生产,还能深耕垂直领域的设计研发。
数实融合是大势所趋。从“制造”迈向“智造”,更多AI在萧山跑起来了。
近日,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正式登陆钱江世纪城。DeepSeek—R1满血版模型在图灵小镇AIGC智算中心完成部署上线。未来,钱江世纪城将以图灵小镇为核心载体,引育100家以上产业链生态型企业、集聚5000名以上AI高端人才,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政策支撑到实践应用,从产业集聚到生态营造,萧山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接下来,我区还将加快人工智能在重点产业的深度应用,深入推进“AI+汽车制造”“AI+纤维新材料”“AI+生命健康”“AI+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赋能工程,在这条新赛道上全力奔竞。
人才驱动
“青春磁场”激活发展引擎
新春伊始,萧山明确提出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专项用于萧山区科研机构引进具有区外事业身份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编制破题,是我区激活人才流动意愿的关键一招。
一直以来,萧山深知,人才流动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而,打造出“编制在高校、科研(或落户)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引育模式,是“大人才观”的生动注解。
由西电杭研院与杭州布雷科电气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电力系统先进保护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去年双方联合招引全职博士后1人,身份为高校教师,全时在企业工作,有效探索“身份在高校,贡献在企业”的院企合作模式。
此举措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校人才勇于突破舒适圈、积极投身创业闯荡的大门。截至目前,西电杭研院与企业共聘博士后69名。结合浙江产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院优势学科,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建成省级科创平台2个、院企联合实验室27个。
“给前路、留退路”,让广大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在萧山,科研人员能够拥有多重身份、承担多项重任、共享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创新潜能,使人才这第一资源能更高效地找到最适合的“跑道”。
这种流动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技术的交流,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如今,人才活力与创新动力在萧山这片热土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奔涌,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托举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青年聚力
打造“向往之城”的萧山样本
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近10亿元,支持青年在萧山的发展;每年谷雨时节,召开青年发展大会……今年1月1日,我区首次系统化、规模化推出的青年政策矩阵,正式实行。
20年前的萧山,豪迈地喊出“萧山走向世界”。如今,萧山以“青春之名”拥抱未来,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当前,萧山有35周岁以下青年93.7万,青年占比34.7%。2024年,萧山新引进青年人才超2.3万人,人才总量突破50万,居全市首位。按照萧山的计划,三年内青年人口数将突破100万,青年发展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这一“青年增量”,将成为萧山闯关突围的澎湃动能。
为了让青年在萧山“轻装逐梦”,我区推出了诚意满满的“青春十条”,从政策覆盖面、含金量上进行了加码,创新亮点十足——
人才政策方面,进一步拓宽区级F类人才认定范围;创业就业方面,设置了总规模60亿元的青创基金体系、最高1000万元的项目扶持基金;居住和生活保障方面,每年推出6000套公租房和专项租赁性住房,提供为期三年的租房补助。
针对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青春十条”还对在职职工学历提升、青年技师队伍建设和工程师梯队建设,提供不同额度的补助。企业招引的大专应届毕业生,也能享受三年1.2万元的租房补贴。对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租房补贴增加到3年3.6万元。今年正式发放的“萧然青才卡”,让广大来萧青年能便捷享受生活消费、运动体验、金融服务等一卡礼遇。
真金白银+真情实意,萧山要打造的不只是“人才高地”,更是“青年向往之城”。
在奥体板块,莱福岛音乐节,一年三次“迭代”,与年轻人共建城市音乐中心。近300支原创乐队、音乐人报名参加,吸引了全国各地超万人参与。
通过开展文明安居行动,新安华庭安置小区打造“10+N”文明场景,仅交付半年,租金价格就与商品房小区齐平,以小单元为支点撬动了大文明,受到许多年轻外来工作者的青睐。
用“青年”将“一老一小”连成一条“微笑曲线”,萧山正在开启政府服务、产业发展、城市生活等全方位的变革,不断解锁城市“年轻态”,凝聚闯关突围发展的“青和力”。
下一站,“抵达更青年的萧山”。(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