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总工会创新开展“大思政课”基层实践

发布日期:2025-10-24 09: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当下,一股股思政教育的创新之潮在我区澎湃涌动。它的主阵地,不在象牙塔内,而在繁忙的车间班组、在温馨的职工书屋、在火花四射的训练营课堂。而它的主讲人,不仅是专家学者,更是身边的劳模工匠、优秀的班组长,乃至每一位有故事的普通职工。

近年来,区总工会精准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界限与话语体系,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形式新颖、富有生命力的载体,探索出一条在民营企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将思政引领化为涓涓细流,浸润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心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磅礴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奋斗故事‘声’入人心。”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正是区总工会主办的“强国复兴有我”暨“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新时代萧山区“职工说”宣讲大赛的真实写照。区总工会认识到,最有感染力的思政课,往往源于最鲜活的实践。于是,他们将话筒交给职工,将舞台设在基层,让职工成为思政课的“主角”和“主创”。

以赛促讲,构建人才蓄水池。区“职工说”宣讲大赛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区总工会精心培育的常态化品牌。每年夏季启动,通过各级工会层层发动,吸引来自企业、社区、学校等不同领域的职工踊跃参与。

大赛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淬炼出真正能讲、会讲、善讲的基层宣讲人才。从40份初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不仅要在决赛舞台上接受评判,更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组建一支约30人的基层宣讲队伍,成为深入企业班组的“红色轻骑兵”。这支队伍,正是萧山“大思政课”最灵动、最前沿的授课力量。

为使宣讲更具实效,区总工会在比赛机制上巧做文章。自去年起,将“赴基层宣讲”纳入决赛评分项,这一激励机制如同一根指挥棒,引导选手们主动下沉到生产一线,利用“班前十分钟”“工间小舞台”等碎片化时间,开展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微宣讲。

这种“从赛场到现场”的转变,让宣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与共鸣。选手们将比赛中打磨成熟的故事带到车间,工友们听到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感受到的是可学可做的榜样力量,思政教育因而变得具体而亲切。

区总工会还积极联动区劳模工匠协会,将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吸纳进宣讲队伍,形成了“优秀职工+劳模工匠”的多元化宣讲格局。全国劳动模范刘克敏、“杭州工匠”叶佳星等先进人物,不仅走进企业,更走进校园、社区,用他们“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生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跨界组合,丰富了宣讲的视角与层次,使“大思政课”的师资库更加雄厚,影响力辐射至社会更广阔的层面。

从北干街道总工会社工的《社工志  民生情》,到区交投集团工会讲述的《公交线上的先锋力量》,再到盈丰街道总工会的《匠心传承 圆梦浙里》,一个个“小切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大时代”主题。

这场每年持续约20场的基层宣讲服务,已不仅是语言的竞赛,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真正实现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奋斗故事“深入企业格子间、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入网络微端屏”。(刘殿君  漏鑫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