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安全稳定,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去年8月以来,我区以问题为导向,“破题”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践“大平安”系统集成运行机制,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大区善治”社会治理萧山范例。如今,一项项改革创新成果,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观察“窗口”和特色“解法”,成为大区善治向“稳”而“进”的生动注脚。
城市“体检” 开出治理“良方”
定期“体检”,查找突出“病症”;多方会诊,开出治理“良方”。
城市体检报告,你听说过吗?这是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聚焦数字治理赋能,不断强化分析研判能力的创新之举——依托“三网融合”整体智治驾驶舱,聚焦城市生命体征指标,建成全域感知体系,提醒部门、镇街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这份体检报告帮我们梳理了每个月辖区内的基本情况,指出了一些明显问题,为我们接下来的治理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方向。”闻堰街道三江口村相关负责人说,拿到体检报告后,他们对重点路段、区域的流动商贩聚集设摊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分类梳理,制作问题清单,并在网格联席会上探讨解决方法。同时,抓好日常防控工作,在重点时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已妥善解决流动摊贩问题,得到周边住户点赞。
自从收到体检报告后,衙前镇通过“圆桌会”、村社周二例会等形式,对全镇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共同会商体检报告中的疑难问题、高发事项、预警信息等。截至7月底,已召开圆桌会4次,解决机场高铁施工噪音扰民等疑难问题12个,相关投诉及警情事件量降低约10%。
今年以来,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共发送全区月度体检报告4篇、半年度体检报告1篇、镇街体检报告154篇,通过数据分析,助力部门、镇街实现“未病先治”“既病防变”,不断提高精准治理水平。
网格“智”治 夯实平安“底座”
家住盈丰街道佳丰北苑小区的王大伯没想到,之前他尝试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的这件事,会被社区的网格员知道,还专程上门对他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教。
其实,这是我区开展“电动自行车入梯一件事”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效。当电动自行车被推入电梯,“智慧电梯”梯阻设备就会自动探测、锁定,发出警报提示,使电梯门无法关闭。算法装置捕捉到电动自行车入梯风险后,会通过“萧山·红领通”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自动流转事件,由网格员进行现场查看,并联系物业工作人员,对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进行上门宣教。
目前,在我区的高层住宅小区内,已有2300多台电梯安装了这个“神器”,感知预警数据达2.7万余条,闭环率为100%。每一天,约2048个网格、5000余件社会治理事件在区社会治理中心(区城市智治中心)流转,上万个数据在滚动、更新,全域“数智”治理在这里迸发澎湃动能。
线上,整合诉求渠道、赋能数字治理、监管处置过程,让各级应用更联通、民意反馈更快捷、部门协同更顺畅、全域感知更灵敏。“萧山·红领通”汇聚不同层级、部门的全量事项,日均流转处置事件达4000余件,事件平均处置时长缩短45%,成为群众诉求的“晴雨表”。
线下,构建起“区级强指挥、部门高协同、镇街重实战、村社抓落地、网格快反应”五级架构,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同时,发挥“综警网一体化”联动的网格力量,不断建强做实网格,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共治,打造基层治理示范样板。
如今,全区派出所在每个网格内配备一名辅警,牵动网格力量进行基层治理。在临浦镇,1个临浦派出所社区警务队、4个警务室、92个网格,构成了临浦“1492”网格体系。
临浦派出所以网格化管理为根基,确保每一个网格内配备一名辅警、一名镇联村干部、一名网格长及多名村社干部,形成最小平安作战团队,在社区民警带领下共同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平时,利用“掌上警务”在网格内打造邻里议事空间等特色社区矛调品牌,今年以来,累计发现矛盾纠纷371件,80%的矛盾被吸附在网格和社区,化解率近97%,有效分流了大量非警务类警情。
截至4月底,“一格一警”工作机制在全区2048个网格覆盖率达100%。有了“一格一警”,老百姓能轻松找到“格警”,不仅责任细化到人,而且办事有头有尾有过程,真正实现琐事不出门、小事不出网、烦事不出村。( 蒋超 王彦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