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控“慧”管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发布日期:2024-08-22 09: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实时监管、数据分析、精准研判……当“互联网+”思维融入基层治理,智慧治理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区充分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加速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全链条,逐渐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探索全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萧山实践”。

走进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指挥大厅,城市运行“一屏掌控”已从蓝图变为现实。在这里,每天有上万个数据在滚动、更新,基层治理的“一呼一吸”可见可感。

打开“三网融合”智治系统, 477项城市体征指标,覆盖了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公共服务等6大领域,还能对各类紧急事件实行在线监控;系统切换到社会治理全量信息视图,能看到大平安系统集成的205项要素以及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排查信息,实现社会问题早发现、可防范、精准掌控。

基于这些详实的治理数据,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在集成区内其他职能部门开发的“智慧养老”“小病慢病不出村”“护佑生命通道”等58个应用场景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包括老年人口密度、风险隐患、矛盾纠纷、消防隐患、照料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一张图”多跨应用,为解决群众高频需求和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科技促减负,向创新要效能,越来越多的城市运行和治理工作在植入科技基因之后,不仅大幅提升了精准预警的能力,也减少了网格巡查、执法检查力量的空转浪费。

“工程车”综合治理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之前,工程车运输管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为了推进工程车“一件事”改革,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会同交警、城管、交通等职能部门,通过加强工程车企业、车辆、驾驶人数据和行业资格数据等审批侧数据的汇集比对,智能研判工程车是否存在无证运输等行为,借力平台进行实时预警,及时推送给各部门执法人员,便于现场进行核查、处置及反馈。

通过大数据算法深度解析,平台还能发现工程车高频出没、事故高发、违法高发的重点区位,目前已精准预警并流转相关部门、镇街办结的无证运输等事项11258件。在“千里眼”“顺风耳”的助力下,相关部门执法的及时性、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工程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2%。

如今,当数智赋能渗透到社会运行和便民服务的角角落落,已成为撬动社会治理各方面改革、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动力之源。

在住宅小区的高层建筑内,2300多台电梯内都安装了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AI算法装置,已流转闭环处置电动自行车入梯相关事项2.7万余条,有效化解了大量的消防隐患;依托“红领通”的全量信息和前端感知设备,预警模型实现“白+黑”24小时全时段监管,为“三合一”场所的安全“加码”;为破解堵塞消防车道的难题,我区推广安装 1040 路消防车道智能预警设备,并建立消防车道治理驾驶舱,共疏导堵塞生命通道行为近 12 万起。

去年以来,聚焦镇街高发区域、高位运行事件、事件多发小区(企业)等,我区还下发1610份体检报告、全域整治任务7311个,涉及22个镇街,573个村社。当大量的风险隐患被提前发现,并推送给相关镇街、部门,智能技术的“变量”转化为了社会治理的“增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点。(蒋超 王彦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