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方案》 已经区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我区中医药振兴发展,建设中医药强区,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 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能力,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 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推进基层中医药现代化、特色化。 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激发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三)建设目标。 到 2025 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杭州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中医药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基层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成为全面推进健康萧山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工作任务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
1.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 建设。 加强区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 组建全区中医医联体,建立区域内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 加强“ 中医名医馆” “ 旗舰中医馆” “ 中医阁” 建设。推进市区中医医疗双循环服务模式。 强化中医药疫病防治功能。
2.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 探索相关政策机制,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 开展“中医走进生活” “杏林育苗” 等中医文化推广项目。 推进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工作,探索“体卫融合”健康服务模式。
3.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推动二级以上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防治方面的优势。 增加医养结合医疗机构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供给。
4.中医药数字便民建设。 建设区域中医药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中医处方一件事” 改革,推动中医医院智慧化发展,将中医药服务嵌入“数字化未来医院+专病管理” 。 建设社区“数字中医馆” ,打造数字化中医药服务模式。 深 化 “ 互 联 网 + 中 药 代 煎”服务。
(二)中西医协同推进行动
按照“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 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要求,推动区级中医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中西医协同科室能力建设,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 推进基层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和医学领域创新发展,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创建“中西医协同旗舰基层医疗机构” 。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行动
1.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共建企医校研究平台。 建立科技部门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高地。
2.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 围绕提升疾病临床疗效、中药质量水平,科学阐释中医药机理,布局一批中医药科研项目。 根据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及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优势,组织筛选并推广20个中医药优势病种。
(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行动
1.中医药名医团队引育。 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建立名中医工作室,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 积极培育申报市级名中医、市级基层名中医,选树区级名中医。 培育省市名中医传承人、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护理优秀人才、中医药“新苗”计划人才等。
2.中医药青年岐黄培育。 加大医疗机构中青年中医师招聘和培养力度,中医临床、中医护理、中药制剂、中医全科、西医学习中医等青年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逐步提升,达到并超过示范区建设标准。
3.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加强中医药传承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中医青年骨干、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三大培训基地,打造基层中医药人才教育基地。 完善区域中医药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加强与高校合作,建设中医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五)中医药产业促进行动
1.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大幅度提升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
2.挖掘中医药健康养生特色。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康养机构,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 支持中医药养生产品研发、推广。 推动中医药融入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的健康养老模式。
3.促进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打造东方文化园等一批中医药文化康养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跨湖桥等遗址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以及“ 萧然医派” 印记,开展中医药文创产品研发、推广。 开发中医药精品旅游和中小学生研学线路,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六)中医药文化弘扬行动
1.中医药科普基地建设。 以“楼英纪念馆” “御湘湖健康生活方式馆”为标杆,大力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普基地,展示中医药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2.中医药文化建设。 大力开展“萧然医派” 品牌建设,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挖掘阐释并推广普及名医名家、医籍名方等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弘扬“ 跨湖桥” 中医药地域特色文化,做好萧然医派传承与发扬工作,打响“萧然医派” 品牌。 创设各种载体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七)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行动
开展杭州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 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任务,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服务体系、服务模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深化改革,有所突破,形成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发挥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行动方案落实。
(二)加强协同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建立有利于我区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多元投入机制。
(三)加强监测评估。 要对行动方案实施进行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注重宣传解读。 要加强政策解读,宣传中医药维护健康的特色和优势。 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