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8/2024-79418 | 成文日期 | 2024-06-27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有效性 |
俞郑超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提升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现答复如下:
基本情况
萧山区现有12个镇、10个街道,行政区域面积998平方千米。截至目前,全区常住人口已达214万人,其中常住老年人口已达44.08万人。户籍人口128.8万人,户籍老年人口达到37.23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常住老人4.85万人,80周岁以上高龄户籍老人4.7万人。全区老龄化比例已达28%,其中11个镇街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比例超过30%),8个镇街进入中度老龄化(20%—30%)。
全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共计43375人,为23个镇街(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机构共计15家,其中5家民非登记的社会组织,10家为工商登记公司。全区养老服务电子津贴支出14426万元(其中2021年4764.063万元,2022年4966.373万元,2023年4695.5762万元)。
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政策指引,拓展服务领域,确保老年人应享尽享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学制定《萧山区“十四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萧山区养老服务资金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杭州市萧山区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围绕“老有康养”在场地建设、运营管理、人才队伍、普惠优待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全面落实高龄普惠服务和失能失智照料服务,80周岁以上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提供8类27个子项目的养老服务,涵盖了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2.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发放流程持续优化。为避免低边、低边等特殊困难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因信息闭塞、政策理解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电子津贴政策不能及时享受等情况,改变原有依申请模式,通过数据匹配和智能研判,实行主动发放,确保老人应享尽享。
3.扩大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使用范围。扩大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使用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筛选合适的养老机构开通重阳分结算功能。养老机构在“浙里康养”平台完成老人入住信息录入并绑定一床一码后,老人可使用本人市民卡养老服务专户中的重阳分抵扣床位费、护理费等服务开支,每人每月不超过3000重阳分。目前,已率先在颐乐养老泰和园区试点破题,接下来将扩大使用范围,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部门资源,夯实养老服务发展基础
1.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高效落实。重点围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二项工作,高质量推进全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累计完成建床573张,确定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1243人,均已正常开展服务。
2.融合发展医康养护。民政、卫健、财政部门协同,累计完成32.2万名老年人能力初筛和2.8万名老年人专业评估,为老年人精准健康服务、精准关爱探访、精准失能照护提供信息基础。连续两年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予以推进,累计完成425张专区床位改造任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医养结合服务机制,机构签约率达到100%,推动医养服务长效开展。
3.协同推进“医康养一件事”。整合民政的家庭养老床位、居家上门、安居守护、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卫健的家庭病床、居家医疗等服务,残联的无障碍改造、社区康复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下的医康养一体化整合场景。在瓜沥镇试点累计建设民政、卫健、残联三方共管床位150张,在全市“e床养老”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场景启动会作典型交流发言。
(三)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严守民生底线,增强政府兜底保障能力
1.开展线下满意度测评回访。近年来,为提高补助资金使用绩效,我局采用政府购买方式,委托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全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做好相关回访记录备案,做到问题核实和整改的闭环管理,从而保障老年人利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2023年,我局委托第三方对全区享受电子津贴服务对象的6093人开展线下满意度测评回访,满意率达99.16%。
2.开展线上满意度测评回访。我局依托智慧民政综合服务中心96345热线对全区享受电子津贴服务对象开展线上回访。根据2023统计,线上有效回访人数总计19070人,满意率达95.5%,同时,我局根据线上回访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接镇街及第三方服务商户,为老人排忧解难。
3.依托系统预警工单设置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为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执行过程,近期,杭州市“互联网+养老”系统新增了相关预警工单模块的设置。我区将根据省市要求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工单的设置,同时,起草《关于加强萧山区养老服务电子津贴服务质量监管的通知》,扎实推进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电子津贴服务资金效益,以高质量监督保障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跟进中。
三、下一步计划
(一)以康养联合体为载体,打造大社区养老服务圈
在北干街道试点基础上,以点带面,复制推广。全区大社区养老结构性布局规划以“康养联合体”建设为核心载体,打造“1+X+N”家门口养老服务圈,即以康养联合体区域性服务中心为圆心,辐射周边X个照料中心,提供N项居家上门服务,强化社区专业养老设施支撑和医养康护集成落地。引导医疗、康复、养老资源下沉到基层,推进人员互转、专业互补、场地互融、服务互通,为失能老人和临界失能老人提供个性化康养服务。
(二)以体制机制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
逐步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社区养老”长效运营体系,一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逐步建立以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为基础的更为精准的基本养老服务响应机制。广泛开展养老服务政策咨询解读和宣传,多渠道发布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便民养老服务信息,提高相关服务政策知晓率。二是建立多层次康养联合机制。市县级康养联合体以大中型养老机构为主体,依托医疗机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期康复、出院后护理等服务。镇街级康养联系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康养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康养联合体间资源共享、服务转介、协同合作机制。三是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建立与设施层级、服务星级以及服务专业性要求相匹配的设施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准入机制,鼓励探索多元化准入机制。健全与日常服务反馈、定期服务质量考评、绩效考评和机构信用相挂钩的退出机制。
(三)以服务供给为抓手,推动模式创新
率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新模式,一是推进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导镇街根据《萧山区大社区养老场景建设指引》,明确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康养联合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等不同层次设施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社区养老设施“阵地+平台”功能,鼓励以服务中心运营商为依托,实行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等区域一体化打包委托,打造“1+X+N”居家养老服务圈,增强区域设施运营和服务提供的统筹和联动性。二是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通过出台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补助等倾斜性政策和正向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聚焦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优,加大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力度,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最美护理员”选树活动,提高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与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感,确保养老服务人才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三是深化养老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推进养老服务系统协同、数据协同、业务协同和政策协同,找准高频需求事项和服务供给短板弱项,推动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做深做强“安居守护”、“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医康养一件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以上是对您的答复,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为促进我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2024年6月27日
(承办联系人:贺军 联系电话:82666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