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8/2024-78953 | 成文日期 | 2024-06-12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有效性 |
陈红燕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推进青年社区共享厨房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萧山区商务局,萧山区卫生健康局,萧山区市场监管局,共青团杭州市萧山区委,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协办,现答复如下:
目前,全区已有助餐服务机构176家,其中已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的84家。日均助餐服务老人达到1.5万人次,2023年全年助餐服务老人超过200万人次。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服务网络、优化供给模式、健全运行机制,“确定一个品牌(萧膳养)、绘制一张地图(萧山区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分布图)、发布一本指引(《“萧膳养”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指引(试行)》)、创新五大模式(自主供给服务模式、集中配送服务模式、餐饮门店嵌入服务模式、养老服务机构辐射服务模式、单位食堂搭伙服务模式)。但诚如您所说,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年轻人健康饮食和便捷烹饪的需求,为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青年朋友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保障。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让社区食堂更加可及
一是增加社区食堂点位。按照大社区养老的空间规划进行融合布局,综合考虑辖区内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完善社区食堂配置,优化点位设置,与大社区养老一并打造助餐服务圈。将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二是链接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整合利用好现有的资源,积极挖掘辖区内可利用空间,探索更丰富有效的助餐服务模式。可通过与社会餐饮服务机构合作等形式,探索多样的模式,解决青年人有需求但选址有困难、服务有效覆盖不够的问题,不断扩大服务供给。三是调研征集青年人诉求。精准地把握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问等方法征集人群的需求,按照不同人群的饮食偏好与需求特点做好服务。
二、规范供给、聚焦难点,让社区食堂更有品质
一是规范服务供给。在保障社区食堂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引导助餐服务机构根据青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消费能力、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材,科学制定食谱并定期更新,优先供应大众化家常菜。加强人员培训,将助餐服务机构人员纳入“营养指导员”培训范围,提高社区食堂从业人员的营养学理论和技能。鼓励有条件的社区食堂配备专兼职营养师,根据青年人需求提供个性化餐食。二是压实监管责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完善社区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监督考核、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于社区食堂存在餐饮质量较差,投诉较多的;连续3次评估或抽查不合格的;场所设施不达标等7种情况,将视情况责令机构进行整改,直至终止合作。推进社区食堂安全运营,逐步实现“阳光厨房”全覆盖,确保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时刻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面防范各类安全风险。三是延伸服务范围。探索社区食堂“助餐+”模式,将社区食堂打造集就餐、娱乐、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根据实际,拓展如居家饮食指导服务等服务功能,错时与健康咨询、社团活动、志愿公益、便民服务等统筹使用。探索移动助餐车、智能炒菜机、膳食定制等多种服务形式,丰富经营业态,推动助餐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三、多措并举、转型升级,让社区食堂更可持续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完善“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进一步优化社区食堂的资金补助政策,缩短补助拨付周期。鼓励各镇街完善对于辖区内社区食堂的扶持政策,既让青年人愿意吃、吃得好,又让助餐单位愿运营、能运营,助餐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转型升级。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实行差异收费等措施,在优先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青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支持农村地区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面向青年人群开放。三是探索多元模式。鼓励探索“服务积分”“志愿+信用”等模式,链接爱心企业、外卖团队、快递公司等社会资源,利用其人员、设备、物流网络等优势提供助餐服务,保障青年人用餐需求。
以上是对您的答复,再次感谢您对我区老年人助餐服务事业的关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为促进我区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2024年6月12日
(承办联系人:贺军 联系电话:8266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