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15/2024-77355 成文日期 2024-03-26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号 有效性

萧山区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3-26 17: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一、2023年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局牢牢把握“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窗口时机,持续擦亮“源起地”金名片,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61亿元、增加值59.82亿元,总产值稳居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719元,同比增长7%,城乡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55。

1.坚持以粮丰“稳农”,绘就“粮谷满仓”新画卷。一是守好每一寸粮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6.94万亩,总产7.05万吨,总产、单晚和双晚单产增量均列全市第一。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稻鸭共养”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1.1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0.988万亩。提升改造农业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共109座。二是护好每一盘肉菜。目前,市级“菜篮子”蔬菜基地保持在6000亩以上,现有规模生猪场16家,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4万头,出栏34.12万头。全年水产总量达3.94万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24项,风险保障近50亿元。三是助好每一次作业。以省级标准地改革试点为抓手,打好“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组合拳,完成标准地项目1万亩建设。打造党湾和浦阳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累计创建5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

2.坚持以产兴“强农”,提振“聚势强链”新动能。一是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浦阳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党湾宝盛预制菜、森宝食品生产智能化工厂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承办2023中国品牌乡村发展大会暨乡村未来产业燎原计划发布会。二是优品牌赋能优发展。萧山萝卜干、白对虾入选全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引进线上运营团队持续提升“萧山本味”知名度和影响力,开设展示中心等实体店8家、电商平台专营店6家,授权21家企业使用“萧山本味”商标。三是强平台培育强龙头。现共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9家(市级及以上151家)。累计培育区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75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81家。累计培育民宿75家。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13亿元。

3.坚持以和美“兴农”,打造“千万工程”新样板。一是擦亮“源起地”金名片。牢牢把握“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窗口机遇,立足全区、全域,全面总结萧山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的工作亮点,提炼“六个坚持”(坚持党政引领、四态融合、城乡一体、产村互促、数智赋能、人文共生)经验做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均刊发专报。二是做好“新时代”领跑者。高标准谋篇布局,制定印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1+8’行动方案”,召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大会。新增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0个、省级未来乡村6个、市级未来乡村15个。启动了4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带建设。三是紧盯“新五年”主赛道。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项重大工程之一。我区主要聚焦“千万工程”“城乡融合”两个领域7条跑道,成功入选全省首批试点,三季度评定为五星。

4.坚持以村强“富农”,勾画“满地生金”新图景。全区4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总收入30.04亿元、经营性收入22.35亿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20万元。一是以创业开路,引导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组建14家强村公司,涉及90个村。创新开展“飞地抱团”等区域性共富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二是以改革引路,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挖闲置农房资源,全年累计盘活闲置农房500宗,盘活效益1200万元。三是以帮扶铺路,推动5家区级国企对20个村进行重点结对帮扶,已落实资助每个结对村不少于50万元资金或项目。发放乡村振兴帮扶基金194万元,惠及全区低收入农户194户。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全面开启后亚运时代发展新阶段、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起步之年。我局将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谋势而动、乘势而上,把握“有城有乡、城中带乡”萧山的最强优势,立足新起点、锚定新方向、实现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都市农业、现代农村、新型农民三者互融互生的城乡一体发展之路。

1.锚定“高效生态、都市农业”新方向,在强链延链上有新突破。一是从“种子”到“筷子”的全链路打造。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落实“两非”整治长效管理,大力度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有效治理耕地“抛荒”问题。持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生产,保障粮食播种面积16.83万亩,总产6.3万吨以上。协同推进“多田套合”综合整治,新建3600亩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把永农全部建成高标农。构建“大食物观”,推广实施综合种养模式,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综合种养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金溢冷链项目、宝盛预制菜项目建成投产,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二是从“算盘”到“键盘”的科技化革命。坚持向科技要空间、向机械要效率,加强与湘湖实验室创新合作,助力搭建与本地农业企业的科技桥梁;到今年年底,建成省级农机示范中心(基地)和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各1个,保持农机化水平全省领跑。三是从“指头”到“拳头”的集群式发展。更加体现特色化标签、更加突出集群化导向。完成农业标准地3个市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及1万亩新建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产业转型。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推动浦阳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及农业科创示范基地正式运营,推进青化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和益农镇市级现代农业园建设。

2.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享”新定位,在提质提能上有新突破。今年是新一轮深化“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围绕到2027年实现和美乡村高水平全覆盖的目标,持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以乡村有机更新、生态不断向好赋能乡村发展。一是以“顶层指导”带动“谋篇布局”。将“1+8行动方案”作为新一轮深化“千万工程”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形成工作机制,指标化、项目化、过程化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目前我们已梳理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二是以“领先领跑”带动“全域推进”。在完成11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基础上,持续全域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延伸、基层治理提质,今年计划创建省级和美乡村70个、省级未来乡村6个、市级未来乡村20个。三是以“优中选优”带动“示范效应”。改变以往建设任务下达模式,树立“择优比选”风向标,启动50个区级基础型、提升型未来乡村以及15个示范型未来乡村,并从中分别择优25个和5个进行建设。全面启动13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带,并从中择优选取5条进行建设,激发镇村奋进动力,为全域风貌提升引入源头活水。

3.锚定“农民主导、市场运作”新思路,在运营运维上有新突破。建设和运营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两个轮子,需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多元共治促长效。深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村级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思路,推广“群围三每”治理模式,以27个行政村为试点,探索适宜有效的多种管护模式,切实降低乡村运维成本,实现环境常治久美。二是多元共营出成效。启动“一村一品”运营模式,招揽、培养乡村CEO。发挥绿发集团的国企“头雁效应”,打造区级统筹的专职运营团队和平台,启动试点7个行政村3条试运营精品路线,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的蝶变跃升。三是多元共建提质效。结合萧山区“三农”专家咨询委员会,全方位加强与工商资本、新经济组织、智库院校的深度合作,推动共建共赢,汇聚起深化“千万工程”强大智力支撑。

4.锚定“勇于破题、稳中求进”新思维,在深化改革上有新突破。针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跳出既有思维定式,不断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聚焦强村富民改出增长效力,围绕到2027年全部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目标,谋划打造全区性共富项目,补齐集体经济发展“短板”。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建立全区统筹的村级闲置资源资产共享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聚焦土地要素改出发展活力,审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进一步提升规范宅基地管理水平;探索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三是聚焦小微权力改出清廉动力,规范村级小微权力监管,系统运用“智慧印章”等创新性抓手,加快推进清廉村社建设。

5.锚定“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新作为,在水利项目上有新突破。今年,萧山区水利投资任务约5.4亿元,计划完成6亿元。以推动国债项目和“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为总抓手,压实责任,推动各水利项目加紧推进。一是一工段、外十工段和廿工段三个闸站改建,外十工段已于今年1月开工,廿工段计划二季度开工建设,一工段闸计划下半年开工,争取11月底完成8000万国债资金支付使用。二是钱塘江一线海塘进行提标加固,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计划一季度取得可研批复,二季度取得初设批复,三季度开工建设。三是南部区域防洪能力提升,加快推进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期,争取本年出汛后开工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