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围村:入选零碳中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

发布日期:2024-12-05 09: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这是一个盛大的国际性会议,作为一名村书记,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宏大的氛围,非常激动。”11月8日,益农镇群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剑锋受邀参加“2024(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并上台领取了零碳中国“零碳乡村”标准试点(2024年-2027年)。此次全国仅5个村入选,群围村是浙江省唯一一个。

作为萧山首个入围“零碳乡村”的群围村,到底有哪些可供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呢?

“这次领奖的5个村,在发展‘零碳乡村’上都各有特色,有的是主打绿色能源的岛屿村庄,有的是主打森林覆盖率高的山村,而我们的特色是‘整村光伏’。”对于没有特殊资源加持的村庄,要走出“借光生金”的路子,郑剑锋觉得必须算好三笔“账”。

第一笔“账”是政治账,考验的是村级组织的社会担当。

“‘重塑能源新格局,共筑零碳新经济’是一个时代课题,我们村作为最小单元,也在不断探索,努力贡献最鲜活的基层案例。”

在郑剑锋看来,打造“整村光伏” 既是响应国家号召,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又是继“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之后打造的全新“金名片”。

这个概念一提出,就马上得到益农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顺利推进光伏项目试点建设,益农镇建立协同专班机制,落实要素保障,第一时间成立了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光伏试点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推动项目落地。与此同时,对光伏消纳、并网、调峰等常规问题,镇里提前与国网等单位对接协调,并在结合项目可研的基础上,时刻警惕光伏项目建设“开建即亏损”的风险。

第二笔“账”是经济账,考量的是对村集体经济增收是否有益。

走进群围村,你会发现村里有很多屋顶、大片池塘都闪烁着一排排蔚蓝色的反射光。

屋顶是村里自行投资约1500万元的光伏项目,目前已覆盖3所学校、村委会、5家企业和181户农居房,总装机容量约3040.4kWp。从11月22日的3310光伏驾驶舱图可以看到实时监控数据:光伏项目总发电量达472万kWh,减排二氧化碳2670.78吨,等价值树2363.53棵。而池塘上的是刚组装的新型能源渔光互补项目,涉及群围、民围和东江三个村的700多亩坑塘水面。

“我们摸索出的路子,适用于很多村庄,那些村集体经济较强的可以自行投资,不强大的也可以依靠第三方投资来撬动光伏发电产业。”

据郑剑锋介绍,自投光伏项目2023年并网后总发电量约472万kWh,发电产值约220 万元。抛开前10年的回本期,后续15年预计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1900万元。而第三方投资的60MW新型能源渔光互补项目装机量60MW,平均每年可发电约11375万kWh,可实现发电产值约4700万元。我们村提供100多亩水面,可按照年度分收益。

第三笔“账”则是共富账,这是一笔长远账,受益群体也较广。

据测算,一个安装了5kW户用光伏的家庭,一年可发电约4500度,年增加收入近2000元。一个有1000多平方米光伏电板面积的企业,一年的发电量高达16万度。

“村里任何一个工作都在考验村两委的战斗力。村级管理需要刚柔并济,‘刚’是要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柔’是构建向心力,未来还将继续带领村民朝着更高标准的‘零碳乡村’建设目标前进。”目前,群围村已与湘湖实验室和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破解渔光互补项目中的渔业资源开发难题。

■文/武俏君  蒋腾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