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下降,许多市民用上了暖宝宝、自热贴等“取暖神器”。近日,浙江萧山医院烧伤整形门诊就接诊了多例被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物品烫伤的患者。
25岁的徐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把暖宝宝贴在脚后跟处就出门上夜班,起初暖暖的确实很舒适,没想到3个小时后取下来一看,脚后跟已经红肿一大片,一碰就疼,第二天更是起了水泡。
无独有偶,13岁男孩小王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只不过造成烫伤的“元凶”是热水袋。这天晚上小王睡着了,热水袋一直贴着小腿,没成想第二天醒来时左小腿皮肤红肿起泡。
很多人会有疑问:明明没有感觉到烫,为什么还会被烫伤呢?
对此,浙江萧山医院烧伤整形科医生刘宁表示,我们生活中所用的“取暖神器”,一旦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刘医生表示,普通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会产生明显的痛感,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而当皮肤接触44℃的热源持续6小时,也会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作“低温烫伤”。
“能够导致低温烫伤的温度在44℃—55℃,一般情况下,低温烫伤的热源温度较低,疼痛较轻,不易被察觉,感到痛感时,真皮深层、皮下深部组织已发生损伤。比如热水袋造成烫伤的温度为40℃—65℃,人在这样的温度下往往感到很舒服,但时间长了,热能从表层悄悄向深部组织传导,造成比高温烫伤还要严重的伤害,而且接触热源的时间越长,皮肤受损程度越重。就像我们熟知的温水煮青蛙,一样的道理。”刘医生说。
为了验证暖宝宝的威力,医护人员还特地做了一次实验:选取3枚生鸡蛋,分别编号,用某品牌同规格暖宝宝包裹住鸡蛋。分别于1小时、2小时、3小时后查看鸡蛋受热程度。结果显示:在包裹鸡蛋1小时后,蛋白基本凝固;2小时后,蛋黄呈半熟状态;3小时后,整颗鸡蛋全熟。
刘医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婴幼儿、糖尿病患者、脉管炎患者、中风后遗症患者以及老年人,还有麻醉术后患者、醉酒、过度熟睡等人群都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对于婴幼儿而言,其表达能力欠佳,如果监护人照看不周,很容易导致烫伤。对于糖尿病患者、脉管炎患者、中风后遗症患者以及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局部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或障碍,也容易发生低温烫伤。麻醉术后患者、醉酒、过度熟睡的人因意识不清,同样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冬季女性手脚冰凉现象比男性常见,她们会更多地使用取暖工具,因而女性更容易出现低温烫伤。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冬季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取暖用品,且取暖时间不宜过长,应间断使用。比如使用电热毯可以在睡前一小时打开,睡觉时关闭;热水袋、暖宝宝可以用一段时间后取下来,让皮肤透透气。另外,应避免取暖用品直接接触皮肤,可以用衣物加以阻隔,热水袋外可裹上毛巾,暖宝宝应隔着衣服使用,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盛凤琴 范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