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浜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日期:2024-12-26 09: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近日,萧山区金家浜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遗址发展脉络清楚,延续时间长,尤其是两周时期聚落的发现较为重要,是一处重要的基层聚落遗址点,对该区域的聚落考古研究意义重大。

走进金家浜遗址,只见整个遗址藏于闹市之中,几十个整齐排列的探方已发掘完毕。一些探方内,还有痕迹清晰的水井、砖瓦窑、柱洞等遗迹。

金家浜遗址位于萧山区新塘街道,2022年5月至6月,为配合蜀山单元一地块出让,经考古勘探,发现一处面积约9400平方米的古代文化堆积。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该项目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经考古发掘,金家浜遗址发现了两周时期、六朝时期、唐代时期以及宋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堆积,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210余处。其中两周时期是遗址的主体,揭露了人工堆筑土台、房址、水井、灰坑、灰沟等遗迹。此外还有六朝时期的砖瓦窑、唐代的水井、北宋时期的墓葬、明清时期的建筑基址等遗迹,极大地丰富了遗址内涵。

如何确定两周时期是遗址的主体?“主要通过发掘过程中的遗迹和遗物综合分析。”萧山区金家浜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站长王鹏解释道,“从遗迹来看,我们发现了两处土台,一处较小的被破坏严重,另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约800平方米。这些土台是分层堆筑的,当时两周时期的人们主要在土台上生活。由于区域内地势较低,堆筑土台起到了防潮、防水的作用。此外,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灰坑,这些灰坑中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年代依据。”

据统计,金家浜遗址共出土文物标本1100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其中以两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唐宋时期的青瓷为主要代表。另有一定数量的石器、铜铁器、竹木器等遗物,目前已经全部转移至萧山工作站文物库房统一管理。

比如其中一件“精品”——春秋时期原始瓷三足鼎。该原始瓷鼎灰白胎,侈口,腹部略扁,残存1足,腹部饰锥刺纹,贴塑对称双系,施青褐色釉,烧制较为精良,以往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另一件春秋时期原始瓷罐,形制较小,灰白胎,侈口,略鼓腹,平底。肩腹部均饰水波纹,肩部贴塑对称“S”形系,制作较为精美。

“发掘区回填之后,地块将整体移交给用地单位。对于考古发掘成果,比如出土的文物,我们会进行整理,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并展开进一步研究。”王鹏表示,金家浜遗址的研究重点包括两周时期聚落的结构、人们的生活模式等,并从遗物中探讨当时的社会风貌。“此外,这些年萧山在考古前置工作中也发现了许多类似遗址,可以以点带面,通过金家浜遗址这一个点去研究两周时期的萧山,特别是湘湖周边区域的遗址分布及社会发展情况,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童宇倩 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