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社区里的“青春密码” 营造“家”的温暖

发布日期:2024-12-02 09: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共同体”。

在着力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当下,如何聚焦青年所思所想所盼,在这最小的“城市单元”中营造“家”的温暖?激活社区里的“青春密码”,或许正是萧山找到的答案。

家门口的青春力量

在盈丰街道立涛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平时往来这里的不是社区工作人员,而是萧山区龙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其中就有董晓晓的身影。

在立涛园社区住了4年的董晓晓,已经是社区里的熟面孔了。由他牵头的社会组织以“社区合伙人”身份加入社区,与社区共同运营党群服务阵地,协助社区举办了新春嘉年华、雷锋助人周、全民运动会等活动,搭建起邻里互助、和谐共处的桥梁。

青年,是最有生机、最具创新力的队伍。像董晓晓一般在社区基层治理中发光发热的青年在萧山还有不少。

在北干街道天悦社区,有家“JH美发店”。虽然社区老人们不一定能读出店铺的名字,却一定认识店铺的主人,任达斌。“每周四下午,他都会来社区给我们居民理发,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免费,其他年龄段的也有公益价。”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任达斌是个杭漂族,当时也是他主动和社区提议,想为这片土地上的杭漂者、居民免费‘修头’。”

城厢街道东白马湖社区有6位青年社区主理人。他们在社区内11个空间开设了15类课程,涵盖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生活美学等多个领域。截至11月底,他们已开展了65场公益课程和44期521节普惠课程,累计报名人数达到1100余人。青年人的热情和才华成为了社区里一道暖心的风景。

当然,这些活跃在家门口的青春力量背后,是社区的推动。如立涛园社区就以“场地换服务”的形式,为青年发展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留住了这些青春力量。董晓晓所在的龙吟社会组织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入驻立涛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

还有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甘海水,每月都会在社区里开设非遗课程,丰富孩子们和居民的业余生活。作为“对换”,借助立涛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场地,甘海水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开设一间面向大众的公益面塑艺术馆。

如今,“社区合伙人”这一名词,正出现在萧然大地各个角落,影响着社区的基层治理和居民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其中,成为社区大舞台上的闪耀新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打造“青年向往之城”,自然要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能出彩。对于生活在当下的青年来说,社区像是开放的工作空间与私密的个人“领地”之间的缓冲地带,为昼出夜归的生活“潮汐”留下一片温存的滩涂。

在东白马湖社区,滨河跑道和健康主题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为了贴近年轻居民的需求,社区还打造了爱情打卡地、智慧步道大屏等特色景点,让运动变得更加有趣和便捷。百姓健身房的低价开放和24小时运营模式,极大满足了年轻人的运动需求;青少年宫城厢街道东白马湖社区分宫则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也为青年人解决了周末的接送难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全龄化的幸福邻里中心,更是将共享书房、自习室、共享厨房等多元场景融为一体,为青年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和学习交流空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着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在萧山,越来越多的社区正为辖区内的青年群体搭建起集生活便利、健康休闲与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安居环境”,也帮助年轻人在紧张与忙碌之中,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些“抵达”青年内心需求的社区服务也释放着萧山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温度,让外来青年融入其中。

“这里的确很温馨,我已经把萧山当做自己第二个家了。”董晓晓说,不仅完善了环境,社区也在认真倾听青年的声音。

8月以来,每周四的晚上,立涛园社区的“书记有话说”都会如约而至,董晓晓也总会参加。“放松的环境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每次来都会有收获,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这样的认同感也体现在青年人的行动中。如天悦社区的居民王洁,是在四季青做服装生意的,今年她主动把清不掉的库存捐给了社区,义卖所得收益也捐给了公益基金。立涛园居民刘明明联合社区共同打造了“立业安家”人才创业孵化项目,启动了百日陪跑计划,帮助社区里的居民开展自媒体创业……

  激活社区里的“青春密码”,将在这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里碰撞出更多火花。(王俞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