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专病的精细化管理是临床优势专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慢阻肺、慢性肾病、冠心病、骨质疏松、青少年近视……我区以“健康大脑”赋能“智慧医疗”,在全区范围内陆续创建14个专病管理中心,“对症挂号”让市民看病更精准。
专病专科不出区
“筛防管治康”全程纳管
去年年初,区一医院试点成立慢阻肺专病管理中心,这是我区首个以专病管理模式推进的诊疗体系。截至目前,我区1110名患者成功签约成为纳管人群。
78岁的金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1月,金大伯在体检中被检查出有肺气肿。抽烟、咳嗽、气急,慢阻肺几个危险信号他都占了。通过肺功能检查,金大伯最终被确诊为慢阻肺患者,他也成了慢阻肺专病管理中心的纳管患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纳管,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最近一次随访复诊显示,患者慢阻肺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逐渐好转,关键是一年来没有出现急性加重。
慢阻肺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实在生活中,像金大伯这样的患者有不少。如果长期忽视,随着病程延长,慢阻肺会逐渐加重,并且对肺部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对此,区一医院呼吸科主任邬海燕说:“我们希望把慢阻肺患者尽可能多地纳管起来,从而提升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规范化诊疗的覆盖率,减少急性加重。这一年来,我们通过对纳管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患者在纳管期间来院随访的频率增加了,急性发作和住院频次降低了,说明专病纳管起效果了。”
此外,我区还在浙江萧山医院和区一医院成立了慢性肾脏病专病管理中心。从最初的诊断、用药提醒、饮食宣教到最后的定期随访、康复指导,全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筛防管治康”全程纳管。
浙江萧山医院肾内科主任杨爱华说:“经过一年多的推进,我们已经纳管了400多名患者,所有纳管患者都会加入慢性肾脏病专病管理中心的企业微信,从原有单一的门诊管理转变为线上线下全流程管理。比如很多肾脏病患者感冒发烧了,不知道能吃哪些药,他们就能在微信群里跟医生咨询,医生只要看到都会及时回复。”
另外,医院还有一名专病管理护士,会主动跟进患者的异常指标,提醒门诊随访。后期,医院还将加强对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筛查,把更多高危人群进行纳管。
杨主任说:“慢性肾脏病其实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类似,需要终身管理的,而且其后期的治疗成本高,我们通过提前纳管,延缓发病进程,从而也能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专病管理意义重大。”
依托健康大脑 助力学科建设
除慢阻肺、慢性肾病专病管理中心外,我区还创建了冠心病、骨质疏松、青少年近视、性病、痤疮、胃病、肺结节、脊柱侧凸、肝病、支气管哮喘、脑梗死、高尿酸血症专病管理中心。全区各个专病中心累计纳管人群达9000多人。
随着各个专病中心的“落户”,如何有效、精准锁定高危人群,并纳管、跟进患者诊疗情况?我区积极推进的“健康大脑”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区已经拥有160多万建档居民数据构成的健康大脑数据底座,各个专病中心将通过‘健康大脑’大数据筛查模式聚焦高危人群,通过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的模式,实现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得治,已病防变,病愈防复’。”区卫健局科教信息科科长鲁建锋说,“专病中心管理模式还能在全区各医共体内复制推广,比如胃病专病管理中心在区一医院、浙江萧山医院、区中医骨伤科医院、区二医院都有开设,大大拓展了疾病纳管的辐射面。”
专病管理中心不仅为患者健康多一重保障,而且还有助于区域医学学科建设,通过专病中心的数据库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各类科研课题。如区中医院骨伤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名单,区一医院呼吸科成为市级重点学科。(盛凤琴 卢友传 顾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