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29/2024-81906 成文日期 2024-10-08
发布机构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

萧山区9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发布日期:2024-10-08 15: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知识产权局、区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
分享:

2024年9月全区食品安全监管主要职能部门从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共抽取样品575批次进行定量检测,具体抽样检测情况如下:

一、样品分类及合格率情况

全区各职能部门抽检样品共21个类别575批次,合格550批次,不合格25批次,总合格率95.65%。样品分类及合格率详见下表:

样品类别

抽检批次

不合格批次

合格率

食用农产品-畜禽肉及副产品

36

0

100.00%

食用农产品-蔬菜

70

8

88.57%

食用农产品-水产品

58

3

94.83%

食用农产品-水果类

45

1

97.78%

食用农产品-鲜蛋

27

2

92.59%

茶叶及相关制品

3

0

100.00%

糕点

73

0

100.00%

饮料

10

0

100.00%

酒类

21

0

100.00%

蔬菜制品

7

0

100.00%

冷冻饮品

24

0

100.00%

调味品

21

0

100.00%

粮食加工品

12

0

100.00%

速冻食品

4

0

100.00%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8

0

100.00%

豆制品

13

0

100.00%

餐饮食品

113

8

92.92%

肉制品

6

0

100%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15

0

100.00%

淀粉及淀粉制品

2

1

50.00%

方便食品

2

2

0.00%

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

1

0

100.00%

薯类和膨化食品

2

0

100.00%

保健食品

1

0

100.00%

食品添加剂

1

0

100.00%

合计

575

25

95.65%

二、检测检验机构

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海润泰合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区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华才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

三、分析及评价

1、2024年9月抽样的茶叶及相关制品、糕点、饮料、酒类、冷冻饮品、调味品、速冻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等共17大类食品经检验全部合格,总体情况良好。

四、不合格指标情况

1、淀粉及淀粉制品类中的粉丝检出1批次柠檬黄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方便食品类中的照烧肥牛饭(大米饭)检出2批次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本次抽检因这两类别样本量过少,故本次合格率无统计学上意义,不能代表市场上产品的平均水平。

2、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类中的鳊鱼检出2批次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黄鳝检出1批次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3、食用农产品水果类中的芒果检出1批次吡唑醚菌酯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4、食用农产品蔬菜类中的生姜检出1批次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1批次毒死蜱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1批次甲拌磷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结球甘蓝检出1批次甲基异柳磷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豇豆检出1批次倍硫磷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韭菜检出1批次镉(以 Cd 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芹菜检出1批次腈菌唑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1批次噻虫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5、食用农产品鲜蛋类中鸡蛋1批次检出甲氧苄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1批次多西环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五、关于部分不合格项目的说明

1、甲氧苄啶(Trimethoprim),简称TMP,为合成的广谱抗菌剂,单独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病症,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败血症、脑膜炎、中耳炎、伤寒、志贺菌病(菌痢)等。在兽医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动物的细菌感染疾病。长期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在人体中蓄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还可能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

2、噻虫胺(clothianidin),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具有根内吸活性和层间传导性。土壤处理、叶面喷施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玉米、油菜、果树和蔬菜、柑橘的刺吸式和咀嚼式害虫,如飞虱、椿象、蚜虫和烟粉虱。食用食品一般不会导致噻虫胺的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3、恩诺沙星 (enrofloxacin)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动物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动物专属用药。长期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在人体中蓄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还可能使 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