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3/2024-81887 | 成文日期 | 2024-10-08 |
发布机构 |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 主题分类 | 宏观经济 |
文号 | 有效性 |
屠和平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数字化赋能萧山制造业转型升级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第55号)已收悉。经我局主办,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萧山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为我区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开拓了思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和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萧山因工而立、因工而兴,工业是萧山最具辨识度的底色。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4亿元,增长4%;完成工业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连续4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制造业产业数字化推进和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萧山区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扩面推进方案(2022-2024)》和《萧山区制造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金属加工、棉纺等9大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为重点,以未来工厂体系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一、总体情况
(一)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立足萧山“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两大主导产业: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智能物联、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按照“系统布局、找准赛道、一体推进”的理念,制定发布五个重点产业的“一产一方案”,明确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载体和发展路径。目前共有现代纺织与服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4个产业集群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未来工厂”队伍进一步壮大。建立省市“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库,组织“未来工厂”标准起草专家对培育库企业按照验收标准进行点对点辅导,推进企业智能制造向“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纵深化、高端化发展。建立萧山CIO联盟,推进行业头部企业CIO制度建设。截至目前,共打造5家省级未来工厂(大胜达、紫光恒越、杰牌传动3家认定,兆丰机电、万向精工2家创建),三元纺织、友成机工等152家省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CIO制度企业25家。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发展。聚焦汽车零部件、纤维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以“企业数字化改造、行业平台化服务”方式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累计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家,大胜达的Epack-ET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杭萧钢构的绿色建筑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列入省级重点平台。化纤、机器人产业大脑入选全省试点。2023年底建成工业互联网应用“线上产品超市”,首批上架5款精品应用,创新发放一批“数字化赋能券”,目前已惠及首批企业150家。
(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面加速。开展制造业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十百千”行动(十个细分行业、百场“数改圆桌会”“数改手把手”、千家企业梯次改造),启动金属、棉纺、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纺丝加弹、印染等6个行业数字化改造,打造14家样本企业。金属加工行业入选全省试点,汽车零部件行业入选杭州市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82.85%。
(五)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持续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全区累计建设5G基站5941个,总数排名全市第一。加快构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产业生态,全省唯一一个交换中心—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萧山区信息港,目前已接入企业240家,峰值流量7.58Tbps。率先部署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图灵小镇AIGC智算中心和中国电信大数据机房算力已上线运行,合计1500P算力先行部署,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公共算力平台。
二、主要举措
(一)强化顶层设计。编制专项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推动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向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高端装备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同时,绘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三步走”指引:第一步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最大限度释放先进产能;第二步通过数实融合,从“人治”走向“数治”;第三步部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向“专精特新”,部分企业加大管理创新走向“组织型制造”。
(二)发展特色园区。打响全域低效整治、连片区域整治、挪作他用整治、土地到期收回、全域土地整治“五场战役”,全年提升低效用地10671亩,连片区域腾笼签约109家企业,涉企面积2053亩,形成涉及连片化产业空间面积2517亩。实施《萧山区镇街工业园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3个重点支持类、34个鼓励发展类园区。依托重点支持类工业功能区,提升功能区内数字化管理、专业化运营水平,支持临浦等有条件的园区打造专精特新集聚园区。
(三)建设赋能平台。充分发挥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聚能”和“赋能”效应,引集聚吉利汽车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60家省内外知名智能制造服务商。开展数字化服务商“星级式”评价,围绕服务能力、技术能力等14个核心指标,构建服务商评价体系,绘制了全区首批19家重点服务商综合能力画像,为企业提供足不出户的可比可选服务。面向重点镇街平台开展细分行业改造现场会,带动企业“组团式”提升。
(四)构建人才梯队。近年来,我区不断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调查摸底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企业“点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组织新入职员工、应届毕业生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萧山技师学院每年可输送300名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培训实用型技能人才2.6万余人次。
(五)优化扶持政策。去年以来我区先后印发了《关于打造“2+3+X”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不断加大企业数改支持力度。对行业“N+X”数改项目,按核定软件投入的30%予以补助,核定设备投资额的20%。对上线省平台的产业大脑和列入省级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的项目,按实际投入30%予以资助。对使用公共算力服务的企业,提供一定金额的“算力券”资助。
三、下步计划
为加快我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三缺、三不”(缺服务、缺案例、缺人才,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点痛点,推动AI赋能新型工业化,结合企业实际,谋划出台了《萧山区制造业“百千万”设备更新行动方案》《2024年萧山区制造业数字化扩面提效工作方案》和《萧山区“AI+新制造”行动方案(2024-2025年)》。
(一)推进设备智能化改造,深化未来工厂建设。以国家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结合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节能降碳等重要方向,鼓励企业加快淘汰低效、超期服役、老旧等设备,提升设备智能化程度和联网率。支持达到数改2.0水平的企业,对标省市“未来工厂”建设标准,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行业头部企业以人工智能驱动管理变革、生产再造、决策智能,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二)推广轻量化应用产品,降低软件投入成本。遴选一批对标“数改1.0”(单个环节数字化)、“数改2.0”(生产等多环节数字化)的“多、快、好、省”轻量化应用(可选产品多、部署实施快、应用效果好、整体改造省),上架至“萧山新制造云平台”。发放3万、8万不同额度的“数改券”,将预算总额提升至3000万元,提高待改造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改造成本。
(三)大力发展AI+新制造,探索新型赋能路径。加快图灵小镇AIGC智算中心基础算力供应能力培育,形成AIGC算力服务中心、AIGC技术研发中心、AIGC场景应用中心及AI产业孵化中心“3+1”核心能力中心。在纺织、合成生物、增材制造行业先行培育AI+研发设计场景,在大企业集团层面,率先探索AI+管理决策。
(四)强化数字化人才培育,建立企业内生力量。推进头部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实现数据支撑企业管理决策和效益提升。发挥行业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头部企业CIO和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结对帮扶”机制。组织萧山技师学院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专题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智能装备与产线开发、应用、运维管控专业人才。引导轻量化应用提供商和重点镇街平台建立“驻镇指导”模式,培育一支镇街级的轻量化应用实施运维队伍。
(五)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成果转换效率。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以首台套、首批次、浙江制造精品等产品培育认定为抓手,强化创新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发挥“北斗七星”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及三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硬核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
(六)构建工业用地一张图,高效盘活存量空间。在“亩均论英雄”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基础上,构建集工业用地、企业培育等场景的“经济一张图”系统,实现工信资源要素及关联关系在数字国土空间上的孪生映射,高效支持存量空间盘活。同时加大全区闲置厂房基础数据(位置、面积、层数、层高、载荷、消防等级等信息)排摸力度,为亟需过渡空间的招商引资项目、部分生产空间不足的存量企业提供精准撮合匹配。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