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伯今年61岁,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去年9月,王大伯又一次来到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区里一条80米长的楼道成了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失语、失忆……就连最亲近的家人也不认识。在区精卫中心的老年科,像王大伯这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了病区患者的近5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今天又恰逢重阳,让我们一起关注阿尔茨海默病。
“我忘记了你们的模样”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高发人群主要是65岁以上的老人。
昨日,记者来到区精卫中心老年科探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面对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2022年3月,中心又新开了一个老年病区。如今,两个老年病区累计床位120张,基本满员,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其中近一半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上午9点半是患者们集体活动的时间。活动室里,很多患者会待在自己圈定的“空间”里,有的患者望着窗外发呆……天气好的时候,护工们会带着他们一起去操场上散步。医护人员像哄小孩一样,哄他们吃药、吃饭,陪他们聊天。
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难题。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每三秒就有一个老年人被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总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中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仅痴呆期的患者就已超过了1000万人。
1000万人是什么概念?
区精卫中心老年心理科主任郑亚丽说:“这就相当于每20个65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痴呆期患者,每3个85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痴呆期患者。因此,呼吁大众更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尤为重要。”
早一步关注,更多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在持续增加。
郑亚丽说:“就诊时,很多家属会问,阿尔茨海默病能逆转吗?答案是不能。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阿尔茨海默病了解不深,以至于许多患者来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多次走失的情况才引起家属重视。轻度痴呆的患者就诊率仅有14%。由于就诊不及时或者根本不到医院诊治,造成了患者病情的快速加重和生活质量的显著降低。虽然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是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缓病症。”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
早期通常表现为记忆和学习能力的下降。患者可能会对同一件事情反复询问;在行动上可能会显得有些笨拙,但这种变化往往不易被察觉;难以准确表达或描述自己突然想到的事物,难以记住新认识的人的名字;总是丢三落四或乱放东西……
在这场与遗忘的赛跑中,预防从不太早,治疗永不言迟。郑亚丽说:“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的完全治愈尚需时间,但随着医学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难题终将被攻克。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以健康、优雅且充满尊严的方式享受他们的晚年时光。”( 盛凤琴 陈伟聪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