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H019/2023-71685 成文日期 2023-07-10
发布机构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关于印发《杭州市萧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7-10 1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分享:

杭州市萧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2021-2035)

总则

本规划是萧山区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萧山区全境,总面积为993平方千米,东邻钱塘区和绍兴柯桥区,南接诸暨市,西连富阳区,西北界滨江区,北濒钱塘江。下辖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南阳街道、靖江街道、闻堰街道、盈丰街道、宁围街道、新街街道等10个街道,河上镇、戴村镇、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楼塔镇、义桥镇、所前镇、衙前镇、瓜沥镇、益农镇、党湾镇等12个镇。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为2021~2025年,中期为2026~2030年,远期为2031~2035年。

本规划秉承“统筹协调、生态优化、文旅融合、市场导向、适度超前”的原则。

一、现状研判

(一)基础条件分析

1.背景视野。立足全球视野,面临“后峰会、前亚运”“WTA总部落户”的历史机遇,萧山正值发展会奖旅游的最佳时期。立足全国视野,萧山位于多个战略机遇交汇点,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浙江省大花园、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拥江发展的主阵地。

2.交通区位。萧山区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影响力的壮大以及沪乍杭铁路、杭绍台高铁、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奠定了萧山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

3.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萧山区经济基础良好,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828.47亿元,同比增长1.0%。2020年萧山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94.2亿元,增长0.8%,拥有各类旅行社65家;星级旅游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家;民宿58家,其中等级民宿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5个;全域旅游发展正当其时。

4.萧山综合优势明显,发展全域旅游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杭州打造世界休闲名城;将推动萧山历史文化发掘,提升城市品位,增强萧山文化竞争力;将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将促进城市建设统筹发展,提升居游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旅游资源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标准,萧山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761个,分属8个主类,21个亚类,73个基本类型,资源类型丰富,形态多样,覆盖面广。旅游资源包括以钱塘江、湘湖、石牛山等为代表的山水自然资源;以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跨湖桥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图灵小镇、航民百泰首饰城等为代表的产业旅游资源;以极地海洋公园、杭州乐园等主题公园及钱江世纪城为代表的都市旅游资源;以欢潭村、三联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

通过自然资源全季开发、文化资源创意活化、都市和产业资源优化延伸、乡村资源特色传承等措施,将文化资源、都市资源培育为具有中远程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将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乡村资源培育为具有近程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市场分析

根据2015年-2020年《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20年杭州旅游概览》,全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持较平稳态势增长,居杭州前列。萧山区以长三角为主要客源市场,游客以近程游为主,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休闲度假、会议培训、观光游览和商务会展为主要旅游目的。基于萧山资源禀赋及市场特征,规划针对95、00后新青年、90后年轻白领、80后亲子家庭、70后商务人士及50、60后银发一族等客群需求,培育网红景点、主题街区、亲子营地、特色酒店等新业态,实现供给平衡。

(四)全域旅游对标分析

通过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手册》、《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南》等国家、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系列文件,萧山全域旅游发展应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市场营销等六大方面进行重点提升。

(五)核心问题分析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预测、全域标准等三方面内容解读,提出与主城区融合不够足、产业创新方向不够明、文旅产业地位不够高、城乡环境风貌不够美、旅游服务品质不够优等萧山全域旅游发展的五大核心问题。

二、发展思路

(一)总体定位

承接“拥江发展”“全域大花园”“城市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以钱塘江、浦阳江、浙东运河、湘湖等优质生态山水环境资源为基础,以钱塘江文化为引领,以运河文化、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为支撑,通过杭萧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品质国际化等战略举措,打造萧山旅游发展主心及南部乡村旅游、东部空港旅游、中部都会休闲等板块,实现萧山旅游格局“中优、东拓、南联、北延”,培育全天候、全时节、全类型的旅游产品,将萧山打造为: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及国际体育赛事区、中国商务会奖强区、华东主题游乐富集区、杭郊乡村品质休闲区。

(二)形象定位

本规划融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结合萧山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提出“史问千年 新遇萧山”的萧山旅游总体品牌形象定位。

(三)目标定位

推动萧山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以门票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从观光产品向休闲度假、运动健康、养生养老等复合产品转变,全力促进萧山全域旅游发展。

表3-1 分期目标(预期性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基年

2025年

2030年

2035年

游客规模(万人次)

2333.25

3732

4580

5300

年均增长率(%)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游客增长缓慢;因2022年亚运会举办,预测萧山2022年至2025年,旅游接待总量的平均增长率为9%;2026年-2030年年均增长放缓,与浙江省平均增长率持平,为6%;2031年2035年游客平均增长量为3%。

旅游总收入(亿元)

334.84

587

800

1030

年均增长率(%)

随着文旅产业不断升级,人均旅游消费不断增加,2021的年均增长率为8%,2022-2025年增长率为13%;2026年-2030年年均增长为9%;2031年-2035年年均增长为5%。

浙江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萧山区

——

——

国家AAAAA旅游景区

——

湘湖跨湖桥景区

——

风雅钱塘·百里画廊

国家AAAA旅游景区

湘湖跨湖桥景区、东方文化园、杭州乐园、浙旅院国际教育旅游体验区、长乔极地海洋公园

古韵欢潭景区

楼塔镇、河上店景区

——

国家AAA旅游景区

萧山信息港小镇、楼塔古镇、古韵欢潭景区、河上店景区

机器人小镇、图灵小镇、临浦峙山景区

瓜沥棒球运动公园、石牛山森林公园

——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

南部乡村公园集群

浙江省AAAA级景区城

——

——

萧山区

——

浙江省AAA景区城

——

萧山区

——

——

浙江省AAAA级景区镇

衙前镇、河上镇

戴村镇、进化镇、楼塔镇

——

——

浙江省AAA级景区镇

——

瓜沥镇、义桥镇、临浦镇、所前镇、浦阳镇

——

——

浙江省级旅游度假区

——

——

南部乡村公园集群

——

田园综合体

——

临浦横一未来大地

浦阳田园综合体

——

注:以上创建指标为增量

(四)市场定位

1.明确细分市场。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客群市场,以商务会展客群市场、亲子家庭客群、养生养老客群市场、乡村休闲客群市场、观光旅游客群、研学旅行客群市场等为重点客群市场,构建萧山区“1+5”的旅游市场体系。

2.国内旅游市场。将长三角作为萧山旅游核心市场;拓展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圈重点城市群作为拓展旅游市场;将武汉“1+8”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国内其他重点城市群作为机会市场。

3.入境旅游市场。将我国港澳台地区、东亚日韩地区作为一级客源市场;将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二级客源市场;将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中远程洲际地区作为三级客源市场。

(五)发展导向

针对萧山区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目标定位的远景展望,规划提出三大发展导向。

1.杭萧一体化

从长三角、浙江省大湾区、杭州都市区、钱塘江生态带及杭州市区等各层面强化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加强区域景区、旅行社、酒店、公共交通等各方面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2.区域差异化

核心项目引领,打造拳头产品,明确差异化发展重点。以湘湖、钱塘江、浦阳江、浙东运河沿岸及南部山区为载体,培育萧山个性化的王牌旅游区,持续不断的打造萧山旅游发展增长极。通过引进和吸收具有核心品牌竞争力的国际化、本土化新兴旅游产品,凸显萧山旅游形象,扩大萧山旅游市场影响和市场竞争力。

3.品质国际化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进一步提升酒店、餐馆及交通枢纽、游客中心等设施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优化景区自然景观环境,严格把控萧山整体城市形象、城镇建筑风格与公共空间环境,重点打造萧山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和传统历史风貌区。

三、总体规划

(一)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中优、东拓、南联、北延”的全域空间设计八字布局方针,打造“一心、三区、三带”的空间格局。

(二)萧山旅游发展主心

1.区块范围: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厢街道、闻堰街道、蜀山街道、义桥镇)。

2.功能定位:杭州标志性城市旅游名片、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首选地。

3.发展思路:以杭州湘湖跨湖桥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WTA总部建设为区域旅游发展重点,全面整合湘湖“俊山秀水”景观资源,开发湘湖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科技化、场景化等措施,促进自然与人文相融合,将萧山旅游发展主心打造成为集住宿、餐饮、游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新天堂、康体养生新地标和文化体验新世界。

(三)三区

1.南部乡村旅游板块

(1)区块范围:义桥镇、临浦镇、戴村镇、进化镇、浦阳镇、河上镇、楼塔镇、所前镇。核心区:河上镇、戴村镇、楼塔镇、进化镇。

(2)功能定位:萧山南部古韵山乡之旅的“南大门”、乡村慢生活休闲度假区。

(3)发展思路:依托萧山南部八镇优质的山水生态环境,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以乡村慢生活休闲为方向,以浙江省景区镇、非遗小镇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开发义桥诗词文化乡村游、戴村郊野健康游、楼塔康养乡村游、河上古镇民俗游、浦阳桃源田园游、进化乡土(田园)文化研学游、所前茶果采摘游、临浦数智商贸休闲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一镇一品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2.东部空港旅游板块

(1)区块范围:G2504东侧,包括南阳街道、靖江街道、党湾镇、瓜沥镇、衙前镇、益农镇。

(2)功能定位:省内新经济新动能培育的新引擎、全国临空经济发展样板区、亚太国际航空枢纽。

(3)发展思路:利用区位优势,依托萧山国际机场,结合现有商贸休闲旅游要素,以航天航空主题为核心,丰富城市旅游业态,完善城市旅游项目,打造城市商贸文化旅游区。做大做强临空物流,特色打造跨境电商,加快发展临空总部;全面升级临空服务,将空港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购物中心;依托红垦农场、航坞山及昭东水乡、钱塘江沿岸发展生态旅游,提升区域环境;发挥瓜沥棒球公园的示范引领左右,继续发展时尚运动产品;聚力突破临空智造,谋划亚太航空城等项目,将萧山国际机场发展核打造成为全球跨境电商标杆,全国临空产业高地和亚太国际航空枢纽。

3.中部都会休闲板块

(1)区块范围:东至2504高速、北至钱塘江、南至杭州绕城高速、西至风情大道(萧山区行政边界西侧)。核心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江世纪城,东至利群河,南至文明路,西至钱塘江,北至杭甬高速。

(2)功能定位: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休闲新中心、杭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央商务区。

(3)发展思路:以萧山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为背景,在“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指导思想下,以钱塘江为轴,串联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钱江世纪城、杭州大会展中心等区块,通过交通与服务设施优化等多措并举,将整个板块打造成为国际精品旅游板块、城市商贸旅游示范区,实现都市板块一体化发展。

把握杭州拥江发展战略,以钱江世纪城建设为抓手,以“金融、总部、科技”为主导,以“体育、会展、音乐”为特色构建“3+3”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将钱江世纪城都市休闲发展核打造成为集会议会奖、国际赛事举办、都市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休闲新中心。

(四)三带

1.钱塘江旅游发展带以钱塘江沿线为载体,以数千年来积淀下的诗词文化为纽带,强化三江口、湘湖、世纪城公园等绿化景观核心和钱江画卷-钱塘江十里风情线省级绿道建设,培育“风雅钱塘·百里画廊”项目,同时注入文化内涵,打造充满诗情画意、彰显吴越风情的精品人文旅游路线。

2.浦阳江生态休闲带

以浦阳江为轴,设置两岸开放式游览绿道,串联沿线山水、古镇、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谋划休闲运动公园、临浦横一未来大地、浦阳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对浦阳江两岸历史文化进行梳理,通过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意旅游区的策划,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构建浦阳江山水旅游精品游线。

3.大运河文化体验带

以浙东运河萧山段为载体,整合沿线旅游资源,修缮大型古建筑,对其中坎山老街、里湖弄等2处历史地段进行修复与整治,重点保护其整体风貌、独特的街道空间格局。将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功能,采用多途径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与旅游功能相结合,激发其经济文化价值,将大运河文化体验带打造成为江南民俗风情观光旅游基地、水绿融城的都市活力绿廊、富有生命力的蓝绿运河。

(五)全域旅游项目策划

在对萧山全区旅游资源以及旅游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基础条件以及开发条件两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品牌竞争力、产业基础、区域战略方向契合度、交通条件、场地建设条件、产业带动性等因素,评价和筛选出三个等级的项目分类,作为未来萧山全域旅游建设的核心内容。

表4-1 “6+15+N”全域旅游项目体系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板块位置

发展目标

1

品牌引擎项目

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项目

中部都会休闲板块

中国著名休闲度假文化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

风雅钱塘·百里画廊

TBD、萧山会奖旅游核心

3

大运河诗路文化旅游区

水绿融城的文化景区

4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意旅游区

南部乡村旅游板块

诗词文化样板示范区

5

南部乡村公园集群(河上非遗乡镇、楼塔文旅乡镇、戴村郊野运动乡镇、银泰农旅项目)

一站式康、养、游、乐、学服务、杭州湾避暑避霾旅居目的地

6

都市商贸·空港智城

东部空港旅游板块

东部旅游活力中心

7

重点支撑项目

湘湖慢生活街

中部都会休闲板块

国家级慢生活旅游休闲街区

8

机器人小镇

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区和机器人产业中心

9

数字艺术创意园

钱江休闲文创新去处

10

知章故里景区

知章故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11

瓜沥棒球运动公园

东部空港旅游板块

面向全国的专业化、国际化棒球之都

12

所前茶果文化乡镇

南部乡村旅游板块

生态农旅产业示范区

13

进化宋韵风情乡镇

具有都市田园气质和宋韵人文之美的度假目的地

14

楼塔合伙人研学基地

教、学、玩、创四位一体发展的儿童认知基地

15

云石国际滑翔伞运动基地

国家级低空航空示范基地

16

石牛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登山绿道休闲公园

17

青化山禅养度假区

浙江禅养特色度假区

18

寺坞岭旅游度假区

山、田、村、人完美合一的自然养生度假区

19

茅湾里印纹陶文化博物馆

萧山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古陶瓷文化的窗口

20

浦阳田园综合体

省级田园综合体

21

临浦横一未来大地

杭州数智旅游金名片


基础项目

瓜藤山景区、石岩山景区、仙人洞景区、白龙寺、茅草山遗址公园等N个基础项目。

四、“全季节”产品体验工程

(一)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提出“全天候+全时节+全空间+全类型”,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12个月旺季+18小时全时+2类旅游线路+1批亮点活动”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二)四季旅游产品

规划“踏青迎春,浪漫萧山”“盛夏游学,活力萧山”“魅力乡村,欢乐萧山”“冬令养生,文化萧山”等四季主题活动,在全年旅游基础上创造时节爆点,刺激旅游增量。

(三)夜间旅游产品

依托萧山都市、乡村、江河、生态等资源,积极打造“景观夜游、娱乐夜游、露营夜游、生态夜游、演艺夜游、科普夜游”等“六夜产品”,提升萧山夜游氛围及过夜率。

(四)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资源特色、地形地貌、交通小环线进行连接组织与游程时间安排,对内提出“相遇萧南,钱江望潮”陆上精品游线及百里钱塘休闲旅游长廊、运河水上旅游长廊等水上游线;对外推出萧山—富阳“三江两岸”主题联动游、萧山—绍兴“古越文化”联动游线、萧山—绍兴、宁波、台州“浙东唐诗之路”联动游线等区域主题游线;同时将湘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钱江世纪城等特色产品纳入旅行社区域热门游线。

(五)赛事节庆产品

积极发挥旅游节会平台窗口作用,推出萧山杜家杨梅音乐节、萧山乡村文化旅游节、萧山文化创意展、萧山未来科技节、萧山主题乐园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构建萧山马拉松系列赛事,包括以湘湖国际半程马拉松为代表的专业马拉松,以萧绍古道毅行、所前林道越野为代表的趣味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宣传推介萧山旅游形象。

五、“全链条”产旅融合工程

(一)产旅融合发展指引

以全局观念为指导,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和体育旅游;推动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重点发展领域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

(二)产旅融合发展思路

1.文旅融合。结合萧山现状文化发展特点,融合旅游发展需求,通过文化活动常态化、文化旅游创意化、借力旅游IP进行宣传、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等措施,利用不同文化资源特点融合旅游元素,培育文化观光体验、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博览论坛、文化科普研学、文化创意商品等文旅融合产品新业态。

2.红旅融合。加强萧山革命文物保护,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红色场馆陈展水平,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谋划红色旅游景区与红色旅游小镇。

3.农旅融合。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乡村农业休闲化、农业商品旅游化、农事活动节庆化、乡村民宿精品化等措施,培育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4.展旅融合。以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大会展中心为重点,构建以国际大型会展场馆、都市中小型会展场馆、专业产业展览中心、乡镇微会议中心为基础的四级会奖设施体系,同时以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生态乡村等为主题提升会奖设施周边旅游要素,建立萧山会奖旅游生态圈。

5.商旅融合。利用空港优势推进免税商品、时尚休闲商贸的发展,打造时尚旅游都市。开启多元化城市“夜游模式”。鼓励引导金融小镇慢生活街区、万象城、宝龙城市广场等城市商业空间提升文旅商业业态比例,植入艺术展厅、休闲书吧、微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业态,打造高品位的商业步行街、综合体。

6.工旅融合。立足萧山实际,把握信息港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产业融合重点区域,优先开发不二家(杭州)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等特色企业,通过全景体验营造工业记忆、特色商品锁住游客回忆等措施,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举办特色工业文化节庆活动,实现工旅深度融合。

7.体旅融合。立足萧山全国体育强区的基础,把握亚运三馆建设契机,精准细化体育旅游市场,提出“专业赛事+大众休闲”的体旅融合举措,培育城市赛事特色化品牌,构建“水上运动+陆地运动+空中运动”立体运动产品体系。

六、“全区域”道路畅通工程

(一)外部快进交通体系

依托萧山国际机场、杭州南站等交通枢纽,结合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杭州第二绕城高速、钱江通道等高速及城市快速路,构建快进旅游交通网络,提高萧山全域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与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

(二)内部慢游交通体系

把握自驾游时代特征,提升风景道的旅游服务功能,开辟水上旅游线路,构建萧山慢游系统。建设“省级-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四级生态景观绿道体系,建设沿江慢行廊道、湘湖-西山-北干山-长山慢行廊道和各组团内慢行线,支持在绿道沿线建设彩色骑行道、自驾车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平台、旅游厕所等设施,实现处处有风景、处处可游的慢游系统。

七、“全方位”服务配套工程

(一)旅游集散咨询体系

依托旅游重点旅游片区及交通枢纽,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咨询网点,完善旅游咨询、交通、宣传、投诉处理、救援等服务功能,构建“2+2+N”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强化旅游集散咨询与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品牌化建设。

(二)智慧旅游体系

以“城市大脑•萧山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四层三体系”的“码上游萧山”智慧文旅系统。“码上游萧山”包含一图一码游萧山、智慧集散、潇洒跑、潇洒泊车、AI指路、看书跑0次、儿童保护眼、拼团部落、人人讲解等系统功能,满足“游前、游中、游后”需求,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在文旅消费的过程中得到便民利民惠民的新体验。结合景区、乡村旅游景区、休闲营地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搭建萧山“4大智慧景区示范点+10大智慧乡村旅游示范点+2大智慧景区示范营地+N大智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八、“全体系”要素完善工程

(一)旅游住宿规划

以因地制宜、特色凸显、市场导向为原则,通过拓展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住宿业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连锁集团、调整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融入萧山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体验等措施,构建“精品民宿+商务酒店+主题度假酒店+经济酒店+高端康养度假村+露营基地+房车营地”的立体化旅游住宿体系。

(二)餐饮美食规划

针对不同市场需求,通过完善餐饮档次与类型结构、鼓励创新特色餐饮和有机美食、建设风情美食街区和美食名店、积极打造“萧山味道”餐饮品牌等措施,开发美食休闲街区、高端酒店餐饮、特色主题餐厅、农家乐等多层次餐饮产品,形成多元化旅游餐饮体系。

(三)旅游购物规划

过加快丰富旅游商品序列、鼓励创新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打造“萧山礼物”旅游商品品牌等措施,提升萧山旅游商品品质;优化和建设旅游购物场所和平台,根据购物点规模、类型、功能,打造主题购物点、特色购物点、综合购物点等三类购物空间,形成有主题、有主次、有差异的旅游购物体系。

(四)休闲娱乐规划

植根萧山文化,导入时尚业态,发展夜间旅游激发经济活力,开发参与性强的大众娱乐项目,发展体验性强的节庆演出活动,积极引入新型休闲娱乐产品,提升和开发“高端娱乐点、特色娱乐点、大众娱乐点”,打造深度参与、创新体验、主客共享的休闲娱乐体系。

九“全领域”品牌营销工程

规划提出“四位一体”营销策略。旅游营销与城市营销相结合,整合资源构建立体营销网络;传统营销与新媒体营销相结合,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细分市场营销与大众市场营销相结合,以细分市场带动大众市场;品牌营销活动与主题营销活动相结合,展现萧山多元旅游吸引力。

十、“全地域”环境保护工程

(一)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杭州市萧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文件要求,严格遵照林业生态红线、湿地红线、耕地红线等,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水、耕地、山体、土壤、大气、固体废弃物等专项环境保护,配套完备的环卫处理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鼓励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拓展等产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二)容量控制

以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世纪城、萧山国际机场为核心,通过游客量预测结合热点控制法等方式测算各重点旅游区环境承载量,形成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在重点景区严格执行最大环境承载容量控制制度。

十一、“全行业”协调管理工程

推进体制改革,成立萧山区全域旅游创建小组,统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萧山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统筹全区旅游招商、投资、运营等工作。建设统筹区级旅游规划审批的萧山区全域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涉旅规划预审,推动全域旅游总规与土地利用、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等深度融合,实现多规合一。

十二、“全社会”共建保障工程

按照“政府、百姓、游客、企业”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模式建立“全社会共建保障系统”,政府以管理者身份负责组织领导保障;百姓以主人翁身份广泛参与旅游宣传、接待服务;游客以宣传员的角色进行文明出游、低碳出游及行后宣传;企业以建设者的角色开展优质旅游项目建设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