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投资萧山 >>投资动态

正达:传统纺织企业向“新”而生

发布日期:2023-05-29 08:5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如果你是“户外达人”,想必或多或少购买过一些国内外知名公司的背包、衣服、护具等户外产品。你也许想不到,这些户外产品所使用的面料,竟有可能来自红山农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成立于1999年的正达纺织,是“创一代”朱学达带领10几个人,从几台破旧的纺织机开始起家创业的。

从最初的“粗加工”“代工”起步,在纺织行业打拼了20余年,这家公司如今在这条巨大的产业链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细分产品户外面料做到了全国五强,产品四成销往国际户外运动公司“巨头”。

起步传统产业  深耕细分领域

以荣盛、恒逸等为首的上千家纺织企业组成的“军团”,是我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正达纺织正是这“大军”中的一员,默默地坚守在这个传统行业里。

从当初单一的纺丝开始,如今正达纺织已经成为一家深耕面料研发及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纺织企业。公司出产的产品与时俱进“花样翻新”,箱包牛津布、尼龙牛津布、户外原液涤纶、户外原液Olefin、户外亚克力等产品,一应俱全。应用范围也紧跟市场脉搏,不断拓展新领域,从行李箱到箱包,直至延伸到近年来重点发力的户外花园系列产品等。

现在,正达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织造、后整理、涂层、压延、个性化定制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型企业,并将“为用户打造更加有品位有文化的生活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要义。“20多年,正达心无旁骛,忠于初心,始终秉承‘以质量占领市场、以发展拓宽市场’精神,专注于客户的最新体验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纺织服务。”朱学达介绍。

从当初的10多人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500多名员工,正达不仅在体量、规模做大了,更重要的是做细做精做优了。这得益于他们组建了几十人的技术研发团队。

这个“智慧大脑”紧跟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不断研发和储备新产品。虽然他们是提供面料的企业,但为了给客户更直接的体验,正达甚至设计生产出成品,呈现给国外客户。

在正达数百平方米的产品展销大厅,上千个户外背包、服装、行李箱等,整齐地摆放着,供客户选择。这其中很多产品是正达“做”出来的样品,让客户更直观地体验和感受他们面料的独特魅力。

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精神,令“老外”都惊讶不已,并连连赞叹中国制造企业的“专精”特质,订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海归“创二代”加盟  改造“老企业”赋能

以往,正达公司的办公、生产、仓库等空间,也同大部分企业一样,是千篇一律的方方正正的“老面孔”。而如今,走进正达,却如同走进花园般的园林艺术展馆。尤其是五层高的近5000平方米的科研、办公大楼,角角落落无不充斥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微景观”。

这种颠覆性的变化,来自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朱燕峰。带着全新的理念和对未来公司的新规划,他“说服”了父亲,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实质,都不断赋予企业新的动能。

“将编织的经纬交错转化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在空间中进行解构、错位,形成了相互穿插、互为图底的镂空斜墙与展台。空间被分隔为内外两段节奏,构成极为有趣的空间意向,引人无限遐想。”朱燕峰带着思索,向人们阐述正达科研中心的设计理念。

置身正达,仿佛可以感受到空间情绪的动态变化,如同纱线不断地编织交结,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交叠在一起,表达出空间中隐形的理念。朱燕峰认为:正达为年轻人设计引领新潮的户外运动产品,公司无论是外在形象和内核,都要与之匹配。

在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金龙(中文名),就是被正达这“新潮”的办公环境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活力,吸引加盟来的。“你很难想象,当你研发产品或者为了‘拿下’一个大客户遇到了困惑时,可以在正达的两个咖啡吧喝喝咖啡提提神。也可以到台球室、音乐厅、乒乓球室等放松下心情。甚至可以来到顶楼的超大露台看看星星,或许你的难题就会找到了答案。”金龙富有诗意地向记者说道。

正是这种赋予创新开放的软硬环境,助力正达吸引来了大批科研和销售年轻人才,市场裂变式扩大。尤其是海外市场,从微乎其微占到了销售额四成左右。

倡导绿色环保 研发前沿产品

“现在只要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正达厂区的碳排放数据。数据每天更新、推送,每个季度还可以查看达标情况,更方便企业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正达纺织管理层,通过钉钉推送,就能查看自家企业每日碳排放数据。

基于大数据与智能预警集成处理技术的企业碳排监管软件的研制,正达为了企业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上马了这套企业碳排监管软件。

同步,绿色环保新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为了生产出差异化的高科技面料,企业技术人员攻坚克难,以废旧塑料瓶为原材料,经过复杂的提炼和工艺,生产出了全新的高质量面料。这种国内国际领先的面料,限于各种因素,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正达有信心将其推广到海内外市场。国内外不少客户,被正达这种“环保”精神“折服”,纷纷订制了他们的新产品。

如今,正达的科研人员还以玉米秸秆等为原材料,研发出了新纤维面料。这种特种功能性纱线产品,满足了客户对于面料强度、弹性、形变、耐磨、舒适性、防静电等多方面的需求。“玉米秸秆产量巨大,而且能够废物利用。如果大规模量产,正达和其他纺织类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再次实现转型升级,走上新的快速发展赛道。”业内人士认为。

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研发中心”等“头衔”的正达,前几日又加冕一顶“含金量”十足的桂冠:入围2023年度第一批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传统纺织企业唯有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生产出不‘传统’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站住脚,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朱燕峰由衷地说道。

记者手记

传统企业如何不“传统”

萧山规模以上纺织化纤企业有370多家,作为千亿销售产值的产业,无论是从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还是从企业发展水平看,都是我国化纤工业的“重镇”。

在“原料—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以及针织、经编、绣花、家纺等较为完善和具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链上,作为个体的企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活”得下来,“活”得更好?正达纺织的做法或许有可借鉴之处。

正达不贪大求全,就在产品的细分领域里深耕,并力争做到极致,赢得市场的认可。这背后是“创一代”和“创二代”的“无缝对接”,是理念的更新和高度契合,也是对技术创新的最大尊重。

一度,国内纺织行业门槛低,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就是在比拼价格,产品偷工减料,质量越来越差。企业只有“机械”做工的工人,而没有高科技的人才;企业只有产品,没有精品;企业只顾眼前的生存,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让我们欣喜的是,在倡导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萧山的众多纺织企业如同正达一样,正加大科技投入,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研发全新产品,走上了新的企业和产品转型升级之路。(刘殿君 黄飞 曲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